前不久,我上门诊时有一名10岁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的患儿已经在我科长期治疗近两年,孩子出现咳嗽已经持续3周,经过调整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的药物,咳嗽仍不能很好的控制,在对患儿的诊治中发现,患儿的咳嗽主要是清咽、有面部肌肉抽动,当时以为是过敏性鼻炎导致,最后仔细观察,患儿可能是“抽动症”,经过改变治疗方案后咳嗽才得到控制。今天有一个剧烈咳嗽1周的患儿,孩子每次咳嗽时总感觉咽部有痰,清咽等,已经在门诊输液治疗3天无好转,在给患儿复诊时发现患儿面部动作多,是否患儿是“抽动症”呢?让我们复习一下抽动症。
发性抽动症(multiple tices
,MT),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综合征(TS)是以多发性运动性抽动伴发声抽动为特征的慢性神经精神疾病,其不同程度地干扰与损害儿童的认知功能和发育,影响社会适应能力虽然本病的名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但秽语症状并非本病所必须具备的条件。目我国多学者主张将本病称为多发性抽动症或Tourette综合征。近年来,TS有增多的趋势,其原因可能与对本病的认识提高加上环境因素及心理因素的影响有关。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其发病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等诸多方面有关。
1 诊断
目前尚未找到特异性检查方法用于诊断TS。脑电图、诱发电位、神经影像学检查(CT、MRI、SPECT、PET)等只能作为诊断的辅助依据,用于排除其他脑器质性病变。国内外学者均采用临床描述性诊断方法对多发性抽动症进行诊断,目前我国大多数学者倾向于采用美国DSM-IV中有关多发性抽动症的诊断标准。1994年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1]发表了有关多发性抽动症的诊断标准:(1)具有多种运动性抽动及一种或多种发生性抽动,有时不一定在同一时间出现。所指的抽动为突然的、快速的、反复的、非节律性的、刻板的动作或发声。(2)抽动每天发作多次,通常为一阵阵发作,病情持续或间断发作已超过一年,其无抽动间歇期连续不超过3月。(3)上述症状引起明显的不安,显著地影响社交、就业和其他重要领域的活动。(4)发病于18岁前。(5)上述症状不是直接由某些药物(如兴奋剂)或内科疾病(如亨廷顿舞蹈病、病毒感染后脑炎)引起。
2 抽动症的治疗
2.1 多巴胺受体阻滞剂
(1)氟哌啶醇,属于丁酰苯类,自1961年开始治疗抽动障碍,至今仍是治疗该病的首选药物。贾海燕1998年报道采用小剂量氟哌啶醇治疗多发性抽动症14例效果良好,该组资料表明用量在0.025mg/(kg·d)时即可有50%病例的症状得到控制,用量在0.05mg/(kg·d)时即可控制全部病例的症状。王文光等亦报道小剂量氟哌啶醇结合支持性心理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获良效。该药副作用较大,可有嗜睡、认知迟钝、锥体外系反应,通常加服等量的安坦。用药应注意个体化,小剂量开始,一般以0.25~0.5mg/d开始,渐增至有效剂量,常用治疗量为2~8mg/d分2~3次口服。因部分病例停药后症状再次出现,葛卓黎等通过用小剂量长疗程氟哌啶醇治疗多发性抽动症126例的观察研究提出剂量在0.025mg/(kg·d)时即可控制全部症状,减药和撤药过程应慢,疗程宜3~6个月或长。
(2)泰必利,系一种含甲砜基的邻茴香酰衍生物,属苯甲酰胺类,具有选择性阻滞多巴胺受体的作用。副作用较氟哌啶醇少,耐受性好,为国内较常应用的药物。吴北燕1997年报道泰必利应用于多发性抽动症病人疗效确切。起始剂量为每次50mg,然后根据情况适当增加剂量,以300~450mg/d为适宜治疗量。该药副作用少而轻,有头昏、乏力、嗜睡、胃肠道反应等,一般无须特殊处理,但疗效不及氟哌啶醇。
(3)其他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如舒必利、匹喹酮、丁苯喹酮有国外学者报道使用。我国学者有报道使用四氢小檗碱、胃复安以及氟奋乃静用于治疗多发性抽动症。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吡啶、异搏定和氟桂嗪等具有阻断突触后多巴胺D2受体及抑制突触前D1受体活性。
2.3 中枢性α-受体激动剂
可乐定为α肾上腺素能阻滞剂,尤其作用于α2肾上腺能受体,减弱中枢去甲肾上腺能的活动,尤其对于伴有行为问题,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可首选该药治疗,国外使用该药较多。可乐定的剂型有口服片和经皮肤治疗的贴片。钟佑泉等于2000年报道可乐定皮肤贴片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疗效肯定,使用依从性好,简单方便,副作用轻微,主要副作用是镇静,大剂量时可能出现低血压,不可骤停用药。
2.4
其他丙戊酸钠,其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的机制可能与提高脑内γ-氨基丁酸水平有关。丙戊酸类制剂治疗TS国内报告较少,朱梅芳与1997年曾报道使用丙戊酸钠控释片治疗TS有效。王家勤于1999年4月采用德巴金缓释片添加治疗学龄期儿童难治性TS疗效明显。肌苷是嘌呤类代谢产物,常与其他治疗TS的药物合用。程焱曾于1990年报道单用肌苷治疗36例TS患者,近期有效率75%。此外还有其他药物如五氟利多、丙咪嗪、心得安、东莨菪碱、纳洛酮等有报道用于治疗TS,有待于作进一步临床观察。
多发性抽动症一般预后良好,多数患儿到了成年症状可完全缓解或减轻。少数患儿经久不愈,由此引发或伴发心理行为障碍亦应注意治疗,在药物治疗同时辅以心理治疗。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没有药物能完全控制TS,且副作用的影响使病人难以接受,治疗依从性较差。近年来人们不断探求新型药物以期达到疗效高而副作用小的目的。中医从临床实践已渐认识到其发病机理,并较为系统的提出辨证施治的方法。从而为治疗多发性抽动症开阔了思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