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黑色星期五当天,当人们在伦敦市中心疯狂“扫货”时,一场疑似“恐袭”的乌龙,让“红红火火”的购物差点变成了“恍恍惚惚”的“逃命”。
据美联社,伦敦警察厅称,“当天下午四点多,他们接到了多起报告,称牛津街和牛津圆环地铁站地下区域有人开枪”。
大批武装警察立即赶到现场,消防车也出动了,伦敦警察厅说:“警方以应对恐怖主义事件的方式来应对此次报告。”
因为地处繁华地带,当时又有大批购物的人,牛津街立即陷入一片混乱,到处都是尖叫的人群,大家纷纷“逃出生天”。
大量正在附近经过的人们躲进了临街的商店中避难。
BBC的制作人海伦·布什比说:
看到一大群人从地铁站跑出来,“有人尖叫和哭泣”。牛津街一商店里的一群年轻女孩说,人们扔下手里买的东西就开始狂奔。这是一个非常恐慌的场景。有几个人说他们认为这是枪击案或火灾。
警方则关闭了包括牛津广场地铁站在内的两个临近地铁站,对案件展开调查。
然而,过了一会,警方宣称:
他们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证明有枪击事件发生。随后伦敦警方通过推特表示,针对该事件的调查已经结束,并再次开放了先前被关闭的两座地铁站。一些在逃离现场时受伤的民众已经被送医治疗。
警报解除,虚惊一场。
那么,大家四处逃命的起因是什么?
据法新社消息称,英国铁路警察局通过调查监控发现,有人在牛津街广场站内发生争执斗殴,成为了引起恐慌的导火索。
由此事联想到今年英国接连发生的恐袭,反映了伦敦民众在恐袭阴影下紧绷的神经。
不过外事儿更好奇的是,谣言是如何迅速扩散的,人们是如何被谣言左右的?
▌恐惧阴影下的英国
今年,伦敦就发生过四起恐怖袭击。现在的伦敦是一个高度戒备的城市:
3月,一名男子驾驶汽车在伦敦市中心的议会大厦附近冲撞人群,后下车持刀行凶,事件共造成包括凶手在内的六人死亡、约40人受伤。
6月3日,一辆货车在伦敦桥冲撞行人,造成7人死亡,另有至少48人受伤。
6月18日,一辆货车在伦敦清真寺附近冲撞行人,造成1人死亡,多人受伤。
9月15日,英国伦敦地铁西伦敦区发生一起爆炸事件,致29人伤,引发踩踏。
此外,5月22日,英国曼彻斯特体育馆发生恐怖袭击,造成22人死亡、59人受伤。
恐慌还没有从人们心中散去,人们极度缺乏安全感,长期生活在焦虑之中,导致草木皆兵。
▌从众者
此外,在本次事件中,从众心理起了很大的作用。伦敦此前发生的恐袭导致了人们的恐惧不假。然而假设一个没有频繁发生恐袭的地方遇到类似的事情,人们是不是同样会陷入恐慌?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答案是肯定的。
从众,是人类的社会属性决定的。詹姆斯瑟伯(James Thurber)就曾描述这一现象,当一两个人突然开始奔跑起来,不久,每个人都开始奔跑起来。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别人在奔跑。”
回顾一下这件事的起因,很好地印证了从众是如何发生的。
据英国《卫报》,目击者索菲亚·史密斯称:
站台上发生了一场争执,“起初有几个女孩和男孩互相攻击,然后开始尖叫奔跑。”旅客感到惊慌失措,其他人也开始奔跑。“我和几百个人一起从出口逃了出去,一些妇女摔倒在地上,鞋和购物袋都掉了。太可怕了。
据另一名目击者称:
“在斗殴中,有人按下了地铁的紧急按钮,地铁站随后广播了疏散通知,人们都推搡着往外撤离,虽然有的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据报道,以地铁站为中心,有乘客开始逃跑,并相信他们听到了枪声。随着人群纷纷涌向牛津街,数百名购物者也开始跑。
可见,人们看到他人奔跑的行为,就开始模仿。在置身于一种不确定的场合时,人们只能依靠他人的行为去行事。
根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利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的观点:
当现实情况变得不确定时,人们更可能遵从他人的行为。因为群体能够提供他们期待的有价值的信息。
在本次事件中,恐慌不仅仅是由于一群人奔跑和口口相传,还因为社交媒体上有错误的信息传播。
很多人当时在推特上声称自己听到了枪声:
牛津街上有枪声,跟多人在跑。现在我被锁在大楼里,街道也被封锁了。
“我当时就在牛津广场上,我们听到了枪声。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在跑。媒体说什么都没发生“是错的”,确实有事情发生,我们不会没理由瞎跑。”
一瞬间,谣言四起,迅速扩散,那些认为自己“清楚”情况的人和那些完全不清楚情况的人纷纷陷入恐慌,反正不管真相如何,跑为上。
谣言铺天盖地时,人们失去了分辨力。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
在许多情境中,我们遵从他人的行为,是因为他们的行为是我们采取合适行动的唯一指南。我们常常依靠他人的意见来判断事物的真实性。
在群体中,大多数人的判断力下降了。
那么,从众是好是坏?
尽管事后人们知道所谓的枪击只是虚惊一场时,会对自己当时逃跑的行为感到愚蠢,但假如真有危险发生,他们又没有从众,那他们又会感到自己愚蠢到什么程度呢?
文/思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