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周末读诗028期
李白
李白,中国唐代大诗人。这里就不多介绍了,请读者自行了解。
李白:一言不合就掰的霸道情人
江弱水
李白的天才令人起敬,甚至令人生畏。上次说到其诗的空间之尺幅千里,这次我们再来领略其诗的时间之瞬息万变。下面是他的乐府诗《夜坐吟》:
“
冬夜夜寒觉夜长,沉吟久坐坐北堂。
冰合井泉月入闺,金釭青凝照悲啼。
金釭灭,啼转多。
掩妾泪,听君歌。
歌有声,妾有情。
情声合,两无违。
一语不入意,从君万曲梁尘飞。
这首诗不算李白的极品,但是很能见出他鬼使神差的本领。《夜坐吟》是乐府古题,鲍照始作,郭茂倩《乐府诗集》列入杂曲歌辞:
“
冬夜沉沉夜坐吟,含声未发已知心。霜入幕,风度林。朱灯灭,朱颜寻。体君歌,逐君音。不贵声,贵意深。
鲍照(414年-466年),东海郡人(今属山东临沂市兰陵县长城镇),南朝宋杰出的文学家、诗人。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
李白的诗,好像是鲍照《夜坐吟》的扩写,但却点铁成金,写活了一个恋爱中的女子,柔肠,烈性,绝对异类。
“冬夜夜寒觉夜长,沉吟久坐坐北堂。”开头两句,看上去就像是鲍照“冬夜沉沉夜坐吟”的稀释,但效果大不一样。按照语文老师的成见,语言总是越精炼越好。李白这十四个字,“夜”字重复了三次,“坐”字重复了两次,如果减省成十个字,意思也并无走漏:“寒冬觉夜长,沉吟坐北堂。”可是,这样一来就完了。李白两句重言,而使人殊不厌重,为什么?因为这有意的重复,把“夜”拉长了,长到没有尽头了;把“坐”也坐定了,定在那里不动了。“寒冬觉夜长,沉吟坐北堂”简则简矣,但只是陈述一个事实。“冬夜夜寒觉夜长,沉吟久坐坐北堂”便不止于叙事,还渲染了气氛,烘托了情绪,刻画了心理。
“冰合井泉月入闺,金釭青凝照悲啼。”井水结了冰,是接着“夜寒”来;明月照进了闺房,而铜灯盏的火焰不动,是承着“久坐”来。月照闺中,灯映脸上,女主角哭起来了。为什么哭?不说。可从现在开始,悠缓的七字句一变而成为紧迫的三字句:
“
金釭灭,啼转多。掩妾泪,听君歌。歌有声,妾有情。情声合,两无违。
鲍照的“朱灯灭”来得突兀,有点没头没脑,李白的“金釭灭”则不然,因为前面已有“金釭青凝”的铺垫,就显示出剧情的发展来。女主角也从低声自语的“沉吟”,到呜咽啜泣的“悲啼”,再到泪奔的“啼转多”,中间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然后一转:“掩妾泪,听君歌。”这个“君”倒是忽然而来,而且很难设想他所处的位置,所来的理由。他是一个真实的存在么?难道是西班牙、意大利的爱情故事,露台下有男子弹着吉它,唱着情歌?如此寒冬深夜,与其说是真实发生的事情,不如说是一个幻觉。女主角在长夜的思虑煎熬中,出现了轻度的迷狂,甚至疯狂——
“
爱?不爱?我折断我的双手
把掐下的手指四处乱扔
五月里,人们就是这样占卜
把路边的野菊花撕得片片飘零
(马雅可夫斯基《未完成的诗》)
这是一场发生在内心的对话。她与他,已经在责问、表白、质疑、肯定中缠磨这么久了,但悬而未决。于是,在恍惚中,她听到了他的歌声,从自己的内心发出,如从天上传来:“歌有声,妾有情。情声合,两无违。”他和她,取得了一致,达成了默契,终于两情无违了。所以,一切可以结束了,如同鲍照的诗,“体君歌,逐君音。不贵声,贵意深。”这首诗也可以在此划上休止符。
《乐府诗集》
编撰:(北宋)郭茂倩
版本:中华书局 2017年5月
然而,临了再起波澜:“一语不入意,从君万曲梁尘飞。”“从”是任从的意思。善歌者据说其歌声能惊动梁上灰尘。陆机《拟古》诗云“一唱万夫叹,再唱梁尘飞”,而鲍照《代堂上歌行》却说“万曲不关心,一曲动情多”。真是一言不合,万事皆休。哪怕有一句话不中听,不合意,饶是你千歌万曲,唱得屋梁上灰尘乱蹦,也是白搭!好一个野蛮女友,霸道情人,眼里揉不得一粒沙子,绝不将就,绝无姑息。她不要则已,要就全要,要一颗完整的心,一种绝对的爱。
从一开始幽怨、柔弱、绝望的女主角形象,谁能想得到她原来如此强势!作者憋到最后才放出了大招。整首诗的调子,先很慢,然后逐渐加快:情绪很坏。一转,心情很好。又一转,坏了坏了,最后还是不好了。这种扣紧人物呼吸的节奏,这种奇横的句构,七七七七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五七,只属于李白。
明人唐汝询编的《唐诗十集》里有评语曰:“沉着宛转,曲尽闺思,犹恨末语决绝,少《国风》温润话头。”嫌这位女子说话太决绝,不温润。可诗经怎么就温润了?“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可生猛呢。只可惜后来的中国文学中,拥有李白《夜坐吟》这样具有完整主体性的女主角,唉,就少了。
来源:新京报书评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