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百年前的小孩子会看些什么读物?

(2017-02-12 15:05:09)
标签:

杂谈

小学的时候喜欢读儿童报纸杂志,《中国少年报》《我们爱科学》《儿童漫画》《儿童文学》……现在的孩子还会看吗?不会把时间都花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了吧。往前想,几十年前的小孩子会看些什么读物呢?



1.

晚清时期的儿童报刊


国门被打开之后,洋教士把现代意义的“报纸”带到了中国。近代中国第一份儿童报纸是美国长老会传教士范约翰主编的《小孩月报》——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MaV0KxXOMM1W4yw8Hdc3bX3aGwN6ps5zX0DfiaQicgdgTH9ukNTD3tJpTb0Yz5GGwySFf4Rz0YKAyPGcJAntT9r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洋人办报多带有传教性质,《小孩月报》第一期的封面就是耶稣


直到维新运动时期,中国人有了第一份自己为儿童创办的报纸——《蒙学报》。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MaV0KxXOMM1W4yw8Hdc3bX3aGwN6ps5zhEPpPvrgmVqtalYdYF7iaVFr76K2Ewv5hRAYcCNVguSrDvdibiazGqRR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右图为蒙学报第十六册目录

左图为蒙学报插图,描绘电话的工作原理


那时的报纸做得跟线装书一样,内容上,《蒙学报》以“启蒙、训蒙”为主,介绍“母仪训育之法”并传播新知,为补“旧时启蒙教法之未善”。办报者以教育者自居,内容又充满道德教化,放到今天很难会受欢迎吧。毕竟革命人士办报主要为了救亡图存启蒙开化,不重商业效益,自然不会把受众的兴趣放在首位。



2.

民国儿童期刊


民国以后,商业的发展带动了报业和期刊的发展,商业报纸为了扩大读者群纷纷创办了儿童副刊,各种儿童杂志也纷纷涌出。许多知名文人也投入到儿童题材的创作中。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MaV0KxXOMM1W4yw8Hdc3bX3aGwN6ps5zU94tLLGCDRAokfBNop7ZicS5iaqwG7icyetbQiaOHFeI4avrfibrAoqq67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 丰子恺


当年的上海滩是报刊竞争最激烈的地方,儿童期刊领域中,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是一对著名的“冤家”,两家从1911年开始对抗,一直延续了二三十年。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MaV0KxXOMM1W4yw8Hdc3bX3aGwN6ps5zppFAMFr2cW7RFia5WkS18BCsSK0TlybtKeWfA3FJz7M6DSJyQWtsdY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中华书局


商务印书馆旗下有《少年》《儿童画报》《儿童世界》,中华书局用《中华童子界》《中华学生界》《中华儿童画报》与之对垒。最终商务印书馆胜过一筹。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MaV0KxXOMM1W4yw8Hdc3bX3aGwN6ps5zog9g7dFzWLj54cfDuf8ibahJJqLX2lcghNUV05EQOGGJQyg2ibuwcm7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商务印书馆上海总馆,1932年毁于日军炮火


有趣的是,商务印书馆的《少年》杂志是学者钱钟书和费孝通的年少时的精神食量,费孝通14岁开始向《少年》杂志投稿。考入东吴大学预科后他在《少年》发表了最后一篇作品,宣告自己成年。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MaV0KxXOMM1W4yw8Hdc3bX3aGwN6ps5zY7nticscJNsx2uGKNJUP4NTvKl8gn8GltZUB5UDIqMTIXNEamuOKpj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费孝通《乡土中国》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结构研究代表作


现在费孝通文集中第一篇作品是他14岁那年向《少年》杂志投稿的小说《秀才先生的恶作剧》:一个秀才在算命先生门前恶作剧在门上写下“今年正好晦气全无财帛进门”,当算命先生找他算账时,他辩解称这是好话:“今年正好,晦气全无,财帛进门”。


当年看到自己的作品被采纳,费孝通说自己:“突然惊呼起来,一时不知所措。”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MaV0KxXOMM1W4yw8Hdc3bX3aGwN6ps5zbG5PlqicibTnsJsnY67jVpmKKFwL91LbVLQHTJCsCUIE8lOo7zwIkaVA/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少年》

1911—1931


商务印书馆的另一份杂志《儿童世界》由郑振铎主创。郑振铎经茅盾介绍到商务印书馆当小学教材编辑后发觉当时的儿童刊物内容都不适合儿童,充斥了帝王将相,因此他提议创办《儿童世界》,发表孩子爱看的故事。他还发挥了他“拉稿”的专长,像许地山、叶圣陶、顾颉刚、俞平伯等人都是被他拉来创作童话的。

“郑振铎兄创办《儿童世界》,要我作童话,我才作童话,集拢就是题名为《稻草人》的那一本。”

——叶圣陶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MaV0KxXOMM1W4yw8Hdc3bX3aGwN6ps5zOwVc8PdNDktLzYoxnqz3Sb8PPYzRYJPm9sKiccx1zH09fBTT9RV1GM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儿童世界》

1921—1941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MaV0KxXOMM1W4yw8Hdc3bX3aGwN6ps5ztfoyCsPbd9KZOIibftzd5Gw6jcOibgEib9miaHvxbxp3Ewymawo7IJu2D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儿童画报》

1922年创刊,商务印书馆十大刊物之一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MaV0KxXOMM1W4yw8Hdc3bX3aGwN6ps5zRWxQz6ibCkZwrCnoN1TFaWmMaEztnS1qrvVDBxKgVYxbHfy9R064AD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小朋友》

1922年创办,中华书局发行的影响力最大的儿童读物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MaV0KxXOMM1W4yw8Hdc3bX3aGwN6ps5z76fYeyIiahIlgibwRHibomQGq39NN2Jv8lyEv5dqVwepjKibXjfjJhJe2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中华童子界》

1914—1917

中华书局发行,主打“寓训诫于游戏”


3.

民国报纸儿童副刊


民国报纸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申报》,还有《大公报》《新闻报》等。《申报》和《新闻报》是成熟的商业报纸,《大公报》因为新闻专业主义立场受到知识分子的欢迎。


报纸儿童副刊的竞争也相当激烈,影响力最大的当属《大公报》的儿童副刊。


1927年11月9日,《大公报》编辑以“大孩子”为名发表了儿童副刊创刊词《起头的几句话》,提到小孩子想学却没书读,是大孩子、老孩子的责任。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MaV0KxXOMM1W4yw8Hdc3bX3aGwN6ps5zAmbT81uBJbYwfrVdVeogRmyVcjy42POBd0J7fEaFtTuaN5AHnwRNw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大公报》儿童副刊第一期


《大公报》的儿童副刊主要刊载儿童投稿作品,有文字、书画还有孩子们的照片。


大部分孩子的照片很可爱——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MaV0KxXOMM1W4yw8Hdc3bX3aGwN6ps5z71mzfY9FwbT9JavFTbDE3Yx5CMJhgjkjtYz15fjdKpjO0dw4dvf8j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小朋友的字歪歪斜斜的不太好认,大概能看出“我学爸爸生气的样子……二十一号……给大公报的”

有的画风有点迷……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MaV0KxXOMM1W4yw8Hdc3bX3aGwN6ps5zpqQNic9JMYeeHnDBG61vlibGH50j3e6v2MqVS34gHJE56jBo0yF0pe4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早期迷之“PS”

绘画作品有趣又可爱——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MaV0KxXOMM1W4yw8Hdc3bX3aGwN6ps5zYBhlnRTPzHbZjJjZjyyf28knON1oOa8Q6TP1nUCnVdw5cTm83ibibfA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早期,《大公报》的编辑们会在稿件末尾与孩子们互动,经常送点小东西给孩子,偶尔还会卖萌。


画得好,送糖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MaV0KxXOMM1W4yw8Hdc3bX3aGwN6ps5z678uZphu7Tic4zGg5pRiakhwEfdhcBsSkKF9HiaPU7lnjZrcia8efm0NQA/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L评:参差有致,深得书法,题款处亦正宜,可造可爱

C说:恭维我,不敢当,好好学,给你糖


写得好,送糖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MaV0KxXOMM1W4yw8Hdc3bX3aGwN6ps5z1IQUjQibHT0fN1KQ4IeGMPwRpwshpwBzeIGboX5hCJWa6xvcFyg0z2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编者说:文有意致,题是我改的,赠糖


看到有投稿抄袭,编辑说:我好气呦 <(‵^′)>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MaV0KxXOMM1W4yw8Hdc3bX3aGwN6ps5zHbND1JWgbX0yh2bLGDyicrM8ibtZ1ve5bfJics2j2UiaFC6UJTZQzR5Nl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我好气也:又发现两位抄袭家,这叫我张口说什么


《大公报》的编辑方针体现了以儿童为本位的思想,反对传统的规训教化思想,因此更受孩子们欢迎。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MaV0KxXOMM1W4yw8Hdc3bX3aGwN6ps5zbPG5JR29FDCWkpXp2cNz9X6XLz8o30biawGIIW4rRicxxrRicyfpltLXA/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统一思想 | 丰子恺


通过这些九十多年前孩子的文字,我们这些已经长大的后人,还能透过那个复杂时代中最纯真的双眼看那个已经走远的世界——贫困、兵灾、列强……


卖小孩的 | 毛学渊(十二岁)


吾同着吾几个兄弟,正在书房里念书,猛然听见一个叫喊可惨的声音说:“谁买小孩?”我听见了吓了一跳,因为吾在家里从未听见过大人说卖小孩的故事。……吾就出去看一看,原来是乡下人逃难的,穿得破烂不堪。一个男人二个大女孩子,男人手里还抱着一个三四岁的小孩,未穿衣服,还直哭。……吾的婶母给了那个男人四十枚,那个男人谢谢说:“吾们大人小孩两天没有吃饭了,没有法子,才将小孩卖了呢。”


1928年7月29日


全国的儿童不知有多少因打仗而失学 | 桂育叶(十二岁)


我的家乡,大兵云集,民宅全被大兵驻了,学校也停办了。我年已十二岁,无有学校可入。南北的大军人,还打的很觉着有些高兴,不知道全国的儿童有多少失学。


1928年4月1日


可怜残菊,想到国耻 | 郭兰笙


你们只看见花残而可怜了,再想想我们中国可怜不可怜吧,从前的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可算最早,……当时哪一个国家能比得上呢?哪一国不尊敬,不佩服,不恐惧呢?但是现在呢?想不到竞会成了列强的威胁下的弱国了,……国家受了这种种耻辱,压迫,緑璃,活活的中国几乎只有备奋一息了!唉!……真很恼丧的说。


1929年11月10日


1931年11月8日,日军发动“天津事变”,《大公报》无法再在日本租界出版,儿童副刊受此影响于1931年11月20停刊,一共出版了470期。虽然儿童副刊只存在了四年,但它的历史价值不容忽视。


儿童副刊的编辑除了认真为投稿撰写评语,还会跟小朋友约时间私下见面解决疑惑,有编辑的评语中对小朋友说:


那(哪)位小朋友愿意同我见见谈谈的,每星期六下午四时至六时我一定在馆里等着你们。


除了投稿有糖吃,编辑“大孩子”们这份认真和体贴,也是吸引孩子们订阅它的原因吧。


本文图片来自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官网,《大公报》图片摄于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室,丰子恺漫画来自网络,内容参考文献倪维维硕士论文《<大公报>儿童副刊研究(1927—1931)》、傅宁《中国近代儿童报刊的历史考察》,编辑:榕小崧、小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