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一直以来都没机会做《中国式相亲》这档节目,这档被人骂“直男癌”严重的节目曾一度遭到龙卷风式的轮番轰炸,更有很多人说“看完这个节目就更不想结婚”,但坦白说,我很喜欢看。趁着周末在家恶补了三期,觉得很有意思,而且恰恰觉得,下定决心要用婚姻来填满自己下半生的人,更应该看看它。
诚然,《中国式相亲》里出现了大段大段的言论令许多年轻人不能接受,但不能否认,它提供了相当多“中国式父母”的生活样本,细细研究下来会发现这些父母的表现真的相当写实,而且我个人能从这些案例中学到很多“身不由己的婚姻相处之道”。
婚姻从来都不是两个人的战场,核心家庭会有许多身不由己,而双方的原生家庭更是有数不清的“隐形雷区”。所以我们不妨态度积极一点,有和几位已婚人士探讨了一下《中国式相亲》里的家庭样本,今天尝试理性的探讨下也许是幸福婚姻基础的一个话题——
父母在子女的婚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更合适?
首 先不可否认的是,父母(原生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我非常理解这个节目的初衷:如果你决定要走上婚姻的道路来继续你的后半生,就肯定逃不开对方 父母的种种羁绊。这不是一种悲观主义,无论中外古今,婚姻就不等同于只有爱情,真的不用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谈“婚姻是我们两个人的事,为何父母要挑剔我的媳 妇/女婿?”
1.孩子是父母的投射,“见父母”不只是长辈在审核你,其实也是你评判另一半的最好时机
人的言行有一定的延续性这个不能否认,在本周最新播出的《中国式相亲》中,四号单亲家庭的状态特别能印证这一点。
四号男嘉宾的父亲在他小时候就因为意外去世,所以这次来录制,是一直在家中有着看似有很大话语权的舅舅充当“父亲”的角色,男嘉宾也在节目里表态,舅舅视自己为己出,舅舅也直言在男嘉宾成长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少作用。
节目里看,舅舅是个脑子很清晰的人,且强势,一直的态度都是“我很清楚的知道什么样的适合,以及我想要什么。目的性很强”
△舅舅的强势表现在问1号女嘉宾问题时,出了道如图的题,女嘉宾撒娇说为什么不能同时选?舅舅非常严肃的说“没有为什么”
↓
而后的几位中,舅舅也一直是在用“审核”的眼光看所有的女嘉宾,相当严肃且谨慎拍灯,经常拦着妈妈爆灯。从而在四号男嘉宾身上也能看到相同的特质,好恶明确且直接:
△会清楚的表达自己的喜好“我不喜欢女主播”,同时在最后表达“对单亲家庭介意”一事比较受伤时,也是非常坚决强硬的态度,不顾舅舅劝执意拒绝女嘉宾,且很直接的表示自己很敏感。
蒙古妈妈对儿媳妇如此“无要求”,顺理可推她在儿子成长过程中同样给予了无条件的爱,允许儿子成长为自己,并且相信儿子的能力、眼光。所以像这样家庭环境中成长出来的孩子,拥有真实的自我,清楚自己是什么,想要什么。
所以她儿子找对象很明确:要智商高。翻来覆去强调要智商高。最后和也是点赞数很多的“女博士”牵手离开,也算很搭。
所以由此可看,谈到“见父母”,或者接受来自原生家庭的“审视”,其实也不用忙着焦虑和抗拒,见到对方父母其实也是给自己一个机会,其实多半时间你能从他们的身上看到部分未来你和另一半生活的影子。
2.遇到父母的“经验主义”,别急着去反感
不少人讨厌《中国式相亲》的论调,是因为觉得到现在,竟然还在看到父母的论调在现代婚姻中正以top1的顺位左右着子女的选择(男女先不见面,先让父母做选择)
比如目前被炮轰得最厉害的二姨家、营养师家,她们纷纷祭出一堆年轻人们“反感”的论调
△男嘉宾要对方漂亮,漂亮能引起爱欲,而二姨则要勤恳、会持家,说出“漂亮的脸蛋不生米”令人觉得太过旧时的废话。
△而营养师这家也拍出令人无语的言论“媳妇不能手脚冰凉,因为这样的女生宫寒对生孩子不好”。
但很扫兴的是,我有私下询问一些身边的已婚人士,他们纷纷表示自家父母不仅也有过类似言论,且随着生了孩子,他们发现这些当初认为很荒谬的来自父母的“经验主义”其实是有道理的。
不 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两家都给留日女博士点了灯,理由是“性格好”。这与社会上普遍的偏见“女博士没人要”“女的比男的学历高不敢高攀”相左,它提示我 们:中老年长辈们在生活中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皱纹里写着经验,白发里藏着街头智慧。生活的经验告诉他们,性格好的人更有利于家庭和睦,更适合婚姻生活,于 是被称为极品的两个家庭都给女博士亮了灯。
我们年轻人往往忽略中老年长辈经验中有益的部分,嫌他们啰嗦,学历低,等等,其实用心去寻找,长辈们的经验总有些珠宝在闪光。
△很喜欢这位女博士嘉宾,她的双商都很高
老 一辈人爱强调物质条件,年轻一代强调爱情,互相不以为然。老一辈人不少出生、成长于物质极度匮乏时期,一周乃至一个月吃顿肉为常事,逢年过节才能见到油荤 的有,吃不饱肚子饿出胃肠疾病的也有。物质匮乏使生理需要的满足成为老一辈第一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八零后、九零后大多成长于衣食无忧的环境里,更高层 次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摆在面前,成为他们最迫切要满足的需要。
△
所以二姨家的“要会干活”言论,只能说明她停留在基本的层面,把锅碗瓢盆最基础的过日子当作婚姻的最高目标,在她的适婚时期可能不失为一种街头智慧,现在
却跟不上时代发展了。过去门当户对也许更偏向于物质条件,到了二十一世纪,两个人由幼年经历、成长环境等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大白话:能不能说到一块儿)在
亲密关系的建立和维持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成为新型的门当户对。
也由此引出我们想探讨的最核心观点,父母究竟在子女婚姻中该扮演一个什么样合适的角色?
3.婚姻幸不幸福,取决于你在父母“经验主义的需求”,与“自我需求的满足”中如何做出平衡。
经验靠总结,同一件事情由于个体本身的认知,总结差别很大。其实我认为原生家庭和婚姻核心家庭的幸福关系,取决于一个度的把握。
中国父母普遍要催婚,普遍希望子女早早成家,了却心头一桩大事。催字后面,父母却不一定准备好了接受子女已经成熟,可以独立组成家庭,而且从目前《中国式相亲》的节目看,年轻人普遍反感的点在于,他们看到的是父母的自我需求远大于子女的需求。
△“要给我生两个到三个”,“要给我”这个词我们经常听到,但也经常抗拒
△而在第二期女生主场时父母的反应也相当有意思,遇到“财力”不错的男嘉宾就开始拼甩嫁妆,女儿俨然像是一个“被拍卖品”。其实来的女嘉宾条件都不错,我反而觉得被妈妈们用嫁妆争夺的男生,有点太过油腻。
其实如果父母们在子女的婚姻中分清自我界限,不会无限度侵入子女心理空间时,才是一段健康婚姻中的恰当位置。节目中能看到很多父母,其实还不愿意对子女做到“放手”。
配偶关系列各种关系之首,母亲最爱的人应该是父亲,以此类推,儿子最爱的也应该是他的伴侣。母亲养育子女的任务最终是送他们离家,独立建立自己的家庭,就像果子熟后离开大树,独立生根、发芽。
这节目看到第三期后会发现平和很多,听到了越来越多的父母逐渐话锋转向,会说“我女儿/儿子真心喜欢就好”,也看到更多的子女敢于勇敢的向父母提出自己的需求求配合。
也许以后等我结婚,成为一个在婚姻中的人,应该会时刻问问自己“我想要什么?我怎么成为了现在的我?这个选择是我的还是父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