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新京报
新京报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8,522
  • 关注人气:43,14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博物君”的科普,为何让我们欲罢不能?

(2016-11-28 14:37:19)
标签:

杂谈

那个在微博上什么稀奇古怪东西都认得、高冷傲娇的“博物君”出书了!而且一下就是两本书。一本是解读清代画家兼生物爱好者聂璜所绘《海错图》的《海错图笔记》,刚刚上市便已脱销,需要紧急加印。另一本《掌中花园》,介绍了他本人亲身经验的观赏植物培育指南,教大家怎么让自己种的花长长久久地活下去。

这两本书是最近的大热门。昨天下午,在北京大学举办的“博物君”张辰亮关于《海错图笔记》的讲座,500人的大教室座无虚席,提问环节几乎每个人开口都是“博物男神你好”。

很难看到科普书和它的作者能够受到如此热切的欢迎。在中国,科普书一向是个相对冷门的图书品类,尤其是本土原创作品,通常应者寥寥。但是,对于将《博物》杂志官方微博打造成有550万粉丝的“网红”的“博物君”张辰亮来说,这并不算意外。

“博物君”为什么这么厉害?他是怎么把科普变得那么好看的?书评君最近采访了张辰亮,揭去“高冷萌”的面纱,看到的是他在科普上的探索与专业。


“博物君”张辰亮:

把科普变得好看


“博物君”的科普,为何让我们欲罢不能?

​“博物君”张辰亮,出生于1988年,由他打理的“博物杂志”微博帐号现在已经有超过550万粉丝,“博物杂志”官微已经成为既专业又亲民的科普知识集结地。“博物君”张辰亮最近刚刚出版了新书《海错图笔记》,另一本新书《掌中花园》也即将与大家见面。


1

从“博物杂志”到“薄雾浓云愁永昼君”


在微博上,“博物杂志”现在有超过550万粉丝,而张辰亮刚接手时,这个数字是2万。如今博物杂志每天至少收到几千个@,来自全国各地的网友拍下自己身边不认识的生物,或者任何不知道是什么的物体,@博物杂志希望得到回复。而在当时,连个人微博都没有的张辰亮对怎么管理官微并没有经验,也曾走过不少弯路。


他开始时试过通过发段子、发萌图来涨粉,比如“为什么海是蓝色的?因为小鱼在里面吐泡泡——blue, blue, blue”。但并没有什么效果,而且跟《博物》杂志的形象也并不符合。这条微博几年之后被热心粉丝翻出来,加上冷嘲的表情说“来自小亮刚打理官博时候的微博”。后来《博物》编辑部的刘莹给张辰亮指了一个可能的方向,建议他可以试着答一答网友发来的关于鉴定动植物物种的问题。


方向虽然找到了,但当时的官博还是一副严肃脸。张辰亮严谨地解答问题,写很多字,还把拉丁文学名都写上去了,效果并不是太好。于是他想给官博设计一个人格化一点的形象,比如通过多用“滴”“呢”这种语气助词来卖萌,但这样做的官博已经相当不少,也出不来效果,回想起来,现在的他说“挺恶心的”。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CKYhgyUnM1Blgpbic5xgIUxhyRS4W8WPtkEOo1jzQtusw1p86pb8icecRKFuYe755rNl2eewoDRZjJMibYN1WaRO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直到找到了“高冷”的回答问题方式,“博物君”的形象才渐渐清晰起来。比如有人看到路上有一个条状物,认为是蛇,很害怕,@博物杂志鉴定。博物的回复是两个字:“绳子”。有人发来一张古装剧里蝴蝶翩飞的截屏,问“这是什么蝴蝶”。博物君干脆在原图上一个一个圈出标明,然后直接甩了图片链接作为回复,这条一个文字没发却让众人“大写的服”的微博,被转发了2万8千多次。这种博学又高冷的反差“萌”,让越来越多的人记住了这个账号。


现在,粉丝们把博物君称作“男神”,叫他“薄雾浓云愁永昼君”,或者加上更长的修饰语,比如“宇宙最帅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妙玉男神薄雾浓云愁永昼君”。有很多属于博物杂志的“梗”早已令粉丝们耳熟能详,比如“能好怎”(能不能吃,好不好吃,怎么吃),比如“亲儿子”夹竹桃天蛾幼虫、白额高脚蛛和戴胜(因为实在鉴定了太多次,现在粉丝们已经可以代为解答)。在微博上,“博物君”不仅有为数众多的高粘度粉丝,而且形成了自己的文化。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CKYhgyUnM1Blgpbic5xgIUxhyRS4W8WPt00H5KqHpetuugKUic1TGHicuADdoM0aK8Iowx1RhNgNTAl74IXvPOh6w/0?wx_fmt=gif&tp=webp&wxfrom=5&wx_lazy=1


说起打理博物官博这几年,张辰亮说,自己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对于大家兴趣点的敏锐度,不断地探索大家喜欢听的说话方式和科普方式。同时,性格也得到了磨练,毕竟被几百遍几千遍地问同样的物种,是很容易让人烦躁的一件事。这并不是谁都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来的,很多本来非常热心地在做科普的微博,时间长了就会变得有些暴躁。张辰亮说自己属于“鸽派”科普,从来不会跟人对戗,因为如果由着性子发脾气,就会损失很大一部分受众,最后又小圈子化了,而“科普的目的毕竟是越‘普’越好”。


2

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感兴趣


前两年,大家惊异于博物君的“什么都知道”,普遍猜测这是一个团队在彼此协助、共同运营。所以当知道从2011年底开始,博物杂志官微就基本是张辰亮一个人在维护,就更是觉得不可思议。


这要归功于张辰亮广泛的兴趣和检索学习能力。出生于1988年的张辰亮,从小就喜欢大自然,尤其喜欢昆虫。到博物杂志工作之前,他是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的研究生,研究方向是半翅目昆虫。但除了昆虫之外,他喜欢海洋生物,喜欢种花,对汉服、古建筑也挺感兴趣,还喜欢研究研究古文字,他说“甲骨文那种象形文字,其实也是灵魂画作嘛”。


《海错图笔记》和《掌中花园》,就都不是依托于他的专业背景,而是来自他对兴趣的研究。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CKYhgyUnM1Blgpbic5xgIUxhyRS4W8WPtLE5N9935wB3QAibyYMOkFibPX5lKWwGWQULCU7Dxib82JVZtzcNs8HhF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海错图》是清代康熙年间的画家兼生物爱好者聂璜绘制的画作,里面描绘了300多种生物,还有不少海滨植物,是聂璜游历考察、翻书考证、求问渔民之后的成果。这幅画在雍正时期进入了故宫收藏,但聂璜创作时并不是为了皇家而画,所以《海错图》有一种来自民间的诙谐和通俗。如果放在艺术史上,《海错图》并不属于一流的作品,所以历来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关注。


张辰亮上中学时,在一次故宫博物院的展览上偶然见到了这幅画,喜爱生物的他惊讶于中国古代竟然有如此有趣的海洋生物图谱,“感觉体内一个暗埋的兴趣点发光了”。2015年,已经是《博物》杂志编辑的张辰亮开始从生物学的角度,对《海错图》中的生物进行分析和考证,除了翻阅资料,还去了辽宁、福建、广东、广西、天津以及日本、泰国等地搜集素材、实地考证。在积攒了30篇文章之后,结集成了这本《海错图笔记》。他说,因为《海错图》中涉及了大约300种生物,所以这项工作他还会继续做下去,争取每年出一本。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CKYhgyUnM1Blgpbic5xgIUxhyRS4W8WPtkQu6DbTicibHWQcKm6YTlIrHmjdEQygsmVBS5DW4GpoWB6M1njia9ZrCw/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


《掌中花园》则来自张辰亮自己的养花经验。在“博物杂志”官博之外,张辰亮的个人微博被发现后,也已经有了超过80万粉丝,在个人微博上,他经常会发自家阳台种的植物的照片,因为种类实在太过丰富,留言里一个常见的梗是:“小亮家的阳台到底有多大?”经书评君询问,张辰亮说他在家里大概种了上百种花,有乔木,有灌木,有草花,有一些垂吊的植物,有水草,有一些雨林的热带植物,有一些沙漠的多肉植物,还有食虫植物,“因为我是住高楼,所以种的比较少”。


成了种花达人,很多人都会来问“怎么种花?”“为什么我总是把花养死?”这样的问题。张辰亮也没有忘记自己还是种花新手时的心愿——“有一本讲述亲身经验的、不抄来抄去的园艺书来带我入门”。所以从2013年初开始,他就开始准备这本书,一边种盆栽,一边用文字和相机记录它们的状态,记下其间需要注意的要点,最后结集成《掌中花园》。


为什么学昆虫的他会出这样两本书?张辰亮说,他之前也曾经跟人合作出过一本有关昆虫的书《酷虫野趣:半翅家族》,就是他毕业前研究的领域,但影响不大。他认为做科普要选择大家都感兴趣的、讲出来比较有意思的题材去讲,才能得到最好的传播。像种花是大家都会关心的话题,而《海错图》虽然大家可能不太了解,但是都会有潜在的对海洋生物、传统文化或者海鲜吃法的兴趣。这种大家关心的、特别感兴趣却还很少有人介绍的领域非常多,“且做不完呢”。


3

他写的科普为什么好看?


尽管海洋生物、海鲜吃法都是大众所关心的领域,但与其他科普书相比,《海错图笔记》最大的亮点还不在于张辰亮足够翔实的考证,而在于他鲜活、流畅而饶有趣味的文字。


从阅读经验来看,尽管多数科普读物也说是面对普通大众,但往往还是需要读者带着一种学习的态度才能看得进去、有所收获。但是翻开《海错图笔记》,真的可以非常放松地开始阅读,很快被带入其中,时不时被逗笑,同时不知不觉地涨了点知识。


为什么他写的科普文章就这么好看?书评君向张辰亮提出了这个问题,得到的回答比预想中的更多,也更专业。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CKYhgyUnM1Blgpbic5xgIUxhyRS4W8WPtYhh0cY2mnKj6tbJaicKYMcIe0B7h1Hariavttgs2HFjRxuAmibUYHdIU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他说,首先语言要通俗,不能只是把论文语言换成“人能看得懂的语言”,要口语化通俗化。有些作者长期浸染于学术语言中,觉得改成自己从前写作文的那种语言就已经很通俗很生动了,但其实那还不够。同时文字也要精简,他每次写完一篇文章都要反复地删,删去任何一个多余的字,就为了阅读体验能足够流畅。


然后,一篇文章的逻辑线不能太复杂,他写科普文章一定让逻辑线是一条直线,这样大家看起来才会比较痛快,比较容易理解,而不能旁征博引一样地让思维线变得像蜘蛛网。


还有,他不预设什么知识点是读者应该知道的常识,而是要让没有任何基础的人也能看得懂。同时也不能在一篇文章里介绍太多知识点,甚至如果某个知识点太复杂,他就避免去介绍。因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东西都写在上面,这样的话你自己是很痛快,觉得把所有知道的都告诉大家了,其实大家读完之后什么都没记住。”科普文是要让大家看了之后能领会到最关键的知识,并且乐于替你传播。


而选题也同样重要,张辰亮说,之所以很多谣言被广泛地传播,就因为它们恰恰是回答了大家最关心的那方面的问题,只不过答案本身是错的,但这也说明大家还是愿意看科普的。他会优先选择这样的领域去做。


听了这些会意识到,无论是微博上高冷萌的无所不知博物君,还是《海错图笔记》和《掌中花园》这两本好看的科普书,都不能归结为“卖萌”“接地气”那么简单。方方面面都先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去考虑,才有了张辰亮笔下贴近生活的内容和口语化却简洁不啰嗦的表达,而这些跟充实详备的资料考证一样,是作为科普工作者的张辰亮专业性的体现。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CKYhgyUnM1Blgpbic5xgIUxhyRS4W8WPtkgruVlwk60X3NuGU9omUd7RSaK7tcnk3PqL7ricJ1rav9maicV7VKiaQ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科普应该是什么样子?张辰亮说,科普就是给科学做广告,所以要像做广告那样做科普。他还说,如果能把科普写成段子,大家就乐于传播了。甚至,他又说,他喜欢看丰子恺、汪曾祺的小品文,觉得其实这些也是科普。汪曾祺在文章里介绍吃、介绍咸鸭蛋、介绍怎么种葡萄,这不也是科普文吗?但大家已经不这么认为,而认为它是一个文学佳作了。他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状态,所以他也在学习。


“博物君”的书读起来确实很好看,但是可以想见,无论《海错图笔记》还是《掌中花园》,它们最大的卖点正是作者“博物君”,书的内容反倒在其次。如果没有“博物君”的加持,这两本书或许也就只好像不少科普自然类书那样,躺在书店的书架上,等待有缘的读者翻开,发现其中藏着的趣味。


实际上,博物自然类书算是近几年出版行业的一个热点,但受关注的书还是以引进的外版书为主,优质的本土原创作品十分稀见,受众也往往限于自然爱好者圈子。与英国、日本等国家和台湾地区比起来,差距非常明显。张辰亮觉得这是大环境的问题,与出版行业、稿费制度和读者群的培养都有关系,也许需要一个适当的契机才可能改变,让更多人想要关注自然。


好在至少对于张辰亮本人来说,运营博物杂志官方微博成为了他的“契机”。也许我们可以期待,会有越来越多扎实又好看的科普作品,也期待“博物君”的粉丝们在对“男神”表白的同时,影响到更多的人理性地热爱自然。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采写:新京报记者:李妍;编辑:走走。来源:新京报书评周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