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把万圣节当文化入侵,是因为没见识法国德国过春节

(2016-11-01 20:05:03)
标签:

杂谈

保护传统文化不能陷入博物馆式的窠臼,只有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理念被活在当下的人继承,让其存活在当下人的身心上,才是最稳固的保护。



文/朱玉





昨天是万圣节,很多城市热闹喧腾,“神魔乱舞”,遍地狂欢。

跟其他的西方节日一样,万圣节也被我们过成了狂欢购物节,现实地看,节日商业化有不少好处,促进消费利于经济就是最实在的。此外,也为加班无尽、节日匮乏的中国都市人群,提供了一个不错的放松机会。

事情难免好坏之分,在万圣节这个问题上,目前就有一种甚嚣尘上的负面评价。这种观点认为,中国人过万圣节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甚至有人危言耸听,说西方节日是对中国文化的隐形入侵。

其实类似论调也不是第一次出现,也不只是针对万圣节。对此,笔者只想说两个字,呵呵。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jn4kJ1yqtHXMMozHDzvVpNf5qVia5uDA4aCqmic2mJNjvD3DMDcSOrqdCIzrKSXadicS5QeQvxq6fDLLicgPbaHNV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先说文化入侵。观点想要成立,必须首先满足一个基本条件,即它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节日造成直接的破坏作用。


能成立吗?显然不能。我们并没有因为过了洋节就不过中国节了,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仍然深广受中国人喜爱,在这些节日里,商业氛围照样火热,国人对传统节日的热情只增不减。

节日都建立在人们一定的集体记忆和文化心理基础之上,比如中国的这些传统节日表达的就是对家庭、亲情的重视,而这是人最基本的情感需求,所以它们可以长盛不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再说过洋节就是文化不自信。看法背后预设了一些很狭隘的东西,文化不自信与过洋节之间存在很强的逻辑关系,甚至互为充分条件。文化不自信就会过洋节,那么反过来,过洋节也可以推出群体文化不自信。真的存在这种道理吗?是不是只有中国人才这么不自信,老是要过洋节,而不是只过自己的节日?



一个真正自信的文化不仅不会排斥外来文化,而是会开放、包容、接纳、吸收。”

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以春节在德国和法国受到的待遇进行一个对比。在法国,随着中法人员和文化交流的深入,春节习俗已经成为法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这里说的春节就是我们这个春节。


据媒体报道,每到春节前夕,法国的大街小巷都会装饰一新,彩旗飞扬,并且,很重要的是,这种变化不只是出现在华人社区,法国人喜欢跟当地的中国人一起过年。

在德国,青年人对春节热情很高,每逢春节,年轻人之间会互送中国式贺卡以表祝福。中国春节还进入了德国的小学教材,小学生们对中国的十二生肖很感兴趣,很多人都希望知道自己的属相。


德国青年人的做法是否令我们似曾相识,我们也会在圣诞节互送礼物表示祝福,而源于西方的星座文化更是风靡年轻群体。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jn4kJ1yqtHXMMozHDzvVpNf5qVia5uDA4xWwE86p6HwIppcziaTdg2cicneyibIm2Sl7wReFhe6ia9ghr8NfMYX8EL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西方文化的根基在欧洲,法德又是欧洲古老而强盛的国家,拥有纯而又纯的西方文化。如果按照以上所谓文化自信逻辑,既然他们也在热衷过“华节”,因此德法两国人民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文化不自信。

显然不能这样牵强,应该修正的是对于何为文化自信的定义,法德两国热情地过中国的春节,其中体现的不仅不是文化不自信,反而倒是真正的自信。一个真正自信的文化不仅不会排斥外来文化,而是会开放、包容、接纳、吸收。


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稍有一些文化的人都是知道的。传统文化如何保护是个重要的问题,但对外来的东西一概拒斥明显不理性。

保护传统文化也不能陷入博物馆式的窠臼,只有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理念被活在当下的人继承,让其存活在当下人的身心上,才是最稳固的保护。这就涉及到传统文化的择取问题,所谓传统也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一个群体会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内容,并沉淀为新的文化传统。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jn4kJ1yqtHXMMozHDzvVpNf5qVia5uDA4zyG9TtQVGx4H09ahtUsY19lT6DjMk8PiaRurNvv5WVIDmtKMRjCQeQA/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就中国文化而言,也是不断更新,不断积累的过程,在人道思想方面,上古殷商文化崇尚人祭人殉,大量使用活人祭祀;周朝则修正天命的宗教思想,重视人的生命;再到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开始人性平等的思想萌芽。


在君权思想上,汉儒强调君命不可违,宋儒则提出对愚忠的反思,明清之际的中国思想家更是对君权思想作出彻底的反思,而五四新文化运动则直接将中国人的政治思想推进到人民主权论的高度。


从这些意义上说,周孔人道思想是优秀传统,百年以前的五四新文化也已经成为不可磨灭的历史传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