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旧皮鞋制酸奶”到“废轮胎变跑道”,这届废料真行

(2016-06-22 13:22:40)
标签:

杂谈

就生活品质保障层面而言,现阶段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已经成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生活品质方面的要求和“德性败坏”的生产力(也即黑心制造)间的矛盾。


文/佘宗明



在旧皮鞋制“毒酸奶”、皮革废料制“毒胶囊”接连被曝光那会儿,网上曾流行起“旧皮鞋很忙”的段子:忙着被提炼成工业明胶,被掺入食品,被做成胶囊。但这两天,坐稳了被揶揄的废旧物界“主角”位置的,是废轮胎、废电缆等工业废材。


http://mmbiz.qpic.cn/mmbiz/jn4kJ1yqtHVog6V4kFHqZ4fu7D8Yf4enLflwhgwRpXWSLcxQdcn6DSGy7OUD34tnX6OBiatZlVLXia0m2bicDxpr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都知道,近两年来,苏州、无锡、南京、常州、深圳、成都、上海、北京……加入学校“毒跑道”丑闻套餐的地方越来越多。


据央视昨天报道,央视记者通过暗访藏身京畿之地保定沧州一带的塑胶跑道黑作坊,发现这些黑窝点就是个大垃圾场,废轮胎、废电缆还有叫不上名字的橡胶制品交织在一起,“打成黑颗粒,就成了毒跑道。”


从之前的旧皮鞋制酸奶,到如今的废轮胎做成跑道,你真得感慨:这届废料真行,其“变身术”的侵袭领域已经从食药品扩至校园基础设施了。


“废料真行”的背后,还是那些生产者脑洞太大、“创新”能力太强:那些臭味熏鼻子辣眼睛的废轮胎,本该呵护祖国花朵安全的跑道,二者竟以这样的方式产生交叉,咱们也只能感慨,自己的想象力跟不上那些黑心制造商在坑人牟利上的创造力和无底线。咱们见过很多变废为宝的例子,可把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用到了这“极致”的份上,变废为“花式坑人法”,估计咱们的情感反馈,也只有在“算你狠”和自感想象力捉急两个模式板块中切换。


在网上,很多没法理解“聚氨酯”“游离TDI”等问题跑道毒性所涉化学术语的网民,也从“废轮胎做成跑道”中,找到了“毒跑道”胶味刺鼻且常让人流鼻血的表层原因:别扯什么用工业聚氨酯材料以次充好,废轮胎可有“黑色污染”之称的、国际上公认的有害垃圾,毒性易释放,将它简单粉碎、粘合制成塑胶,这分明就是以“毒”充好好吗?



面对废轮胎制成“毒跑道”,很多人的脑子里可能会如弹窗般蹦出四个字——“监管何在?”。但“监管何在”,作为各种事故后最常见的追问姿态,很多时候只是事后如陷无物之阵的社会反思出口:我们会无奈地发现,我们射去了质疑之箭,可靶子却可能已经被抽离,最后呈现的局面是,我们追问我们的,那些患上肌无力的监管痼疾却仍没找到药,那些藏在暗处的“毒××”依旧笑春风。


由黑窝点用废轮胎生产出的“毒跑道”,能以“三无”身份,从生产到流通环节闯过多重监管关卡,顺利走进中小学的操场,这本就离谱;而从终端看,每次“毒跑道”被曝出后,明明气味就在那,很多学生集体流鼻血、呕吐的情况也摆在那,可有关方面总能得出悖论式检测结果,它们总能“符合标准”……凡此种种,都让人没法不觉得诡异:这不像是某个监管环节的纰漏,分明是对应监管体系的恶性溃疡。从废轮胎变毒跑道的黑幕有多惊人,监管的大面积失守就有多吓人。


http://mmbiz.qpic.cn/mmbiz/jn4kJ1yqtHVog6V4kFHqZ4fu7D8Yf4enPK1jicr5Rmxq3IxiaNh3lm2AwlzJ9GkVwasDU9WRjx5ibpicLuv8u3K7GA/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此前多地曝出“毒跑道”事件。)


“毒跑道”是供应端利欲熏心和监管侧乏力“遥相呼应”的衍生物。不止是“毒跑道”,还有以往的那些“毒食品”,背后都是问题连着问题,那些废料肆虐之地从餐桌转向了操场,表明很多以公众安全乃至生命为代价的“学费”可能白交了,有些问题并没在“吃一堑长一智”的反思机制中有足够的长进。


而安心食品、安全跑道,本是人们对有保障有品质生活追求的“刚需”。眼下很多人已过了“仓廪实衣食足”的马斯洛需求最浅层阶段,而到了有极强安全诉求的第二需求阶段,对毒食品“集邮”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敏感度在提高,而愿为食品、跑道设施等安全付出经济成本的人越来越多。遗憾的是,那些黑心生产者总能以见监管之缝插针的方式,在“毒食品”、“毒跑道”等场域发掘“蓝海”,在毒害大众中找寻牟利空间,而监管又经常“惺忪着双眼”。


http://mmbiz.qpic.cn/mmbiz/jn4kJ1yqtHVog6V4kFHqZ4fu7D8Yf4enQtlCNlJWH46cjn7uMnQJicVPqFWjttblTUUFfF6x2vqdSmwofrfDO3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所以说,就生活品质保障层面而言,现阶段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已经成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生活品质方面的要求和“德性败坏”的生产力(也即黑心制造)间的矛盾。这种矛盾,随着“毒××”的累积而不断加剧。


而这种矛盾越紧张,社会的互害体系越是鼓胀。所谓互害体系,就是“毒食品”“毒跑道”造成的互耗格局,造假药的以为自己不吃假药就没事,但却会被毒食品包围;生产毒食品的人不会吃毒食品,可保不准孩子就跑在毒跑道上;造毒跑道的可能不会去跑毒跑道,央视报道里就讲到,有做这生意的老板说,现场施工时他基本不去,都是交给工人干,可这些人没准病了服的就是纯正皮革口味的毒胶囊……很多制造者都以为能跳脱互害圈套,可“毒”物四面埋伏之下,谁能挂起免字牌?


http://mmbiz.qpic.cn/mmbiz/jn4kJ1yqtHVog6V4kFHqZ4fu7D8Yf4enBibmNEbjarvWPlf7TSiaUiamBfTC9WPIWB4sZcvCAOhLtoxF7ibFV88uZA/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毒”物四面埋伏,谁能挂起免字牌?)


到头来,套用那句流行语,我们走过最远的路,都是别人用“毒”铺下的套路。而解套的关键,还在于监管对违法生产的“祛毒”。这些毒不祛除,人们对生活品质方面的要求和黑心制造间的矛盾,只会越来越朝着“爆发临界点”靠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