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一些高校为了“抢生”却走到了歪招尽出的地步,这不仅有辱斯文,有违高校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怀,用“伎俩”把学生骗进去也是不可持续的。
今天是2016年高考的第一天,满屏皆是祝福语,有杭州高中女性家长们齐整整地穿上旗袍来祝福考生——旗开得胜。十年寒窗,这两天就要见功夫了,我也祝福考生,愿他们正常发挥、超水平发挥。
还有大学,尤其是名校的招生办老师们,也在关注着这场考试,早早地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提前推进——就在这几天,北大招生办的把“2015中国大学杰出校友排行榜”翻出来造势,突出“北京大学蝉联榜首”,用意十分明了:北大培养造就的政商学界杰出人才最多,北大的教学质量最高,北大毕业生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最好,北大是中国杰出人才摇篮,优秀的青年才俊,你们还等什么,想要成为杰出人才,首选读北大。
这个由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推出的“2015中国大学杰出校友排行榜”是如何出笼的?有什么统计依据?统计口径如何?是否具有公信力?且不说这些都有待论证,反正它已经被北大拿来作为宣传造势的工具了。
换言之,高考刚刚开始,北大的招生工作,准确地说是“抢生”工作已经悄然打响。我相信,其他大学,尤其是名校也已装备好粮马,随时准备出击,一场可以预见的“抢生”大战已然拉开序幕。
看到这些,我就解开了多年前的一个疑惑,那时我做了几天跑教育口线的记者,时值高考分数即将发布,当我们得知当年湖北省文理科状元花落谁家后,立即启程前往采访,发现北大、清华的老师早就赶到学生家里了,对状元发起了热情的邀请,北大、清华都想志在必得,开出了诸多优裕条件,包括提前许诺专业、给予奖学金等优惠条件。
其中至少有一位招生办的老师贴身跟着状元,争着用专车为状元提供接送服务,北大、清华的招生老师为了将状元收入囊中,不仅将自己的学校夸得上天去,一面不忘黑一下、踩一下竞争对手,这样,双方的招生老师难免发生争吵,相当激烈,确实不像是在“招生”,而是在“抢人”,充满了火药味。一幅要息事宁人的状元只好匆匆做出选择决定,以杜绝争吵事件升级。
近距离地目睹了这一次“抢生大战”,之后,复旦交大掀起抢生源的"口水仗"之类的事件,我就见怪不怪了。
其实,抢优质生源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哪个学校不喜欢优秀的学生呢?就是国外、境外如美国、香港,也会“抢生”,他们不光抢本国、本地优秀生源,还会向世界各地抢优秀生源,优秀的生源就像优质的种子,用同等的培育成本,总体上要较不那么优秀的种子更容易成材,源源不断的优秀生源流入,是保持一个大学学生整体素质较高,以及杰出校友不断涌现的重要条件,光明正大的“抢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问题是,现在一些高校为了“抢生”却走到了歪招尽出,不惜粗暴出手的地步,有的使用了违法的“下三滥”手段,这不仅有辱斯文,有违高校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怀,也应该引发人们对当前高招的反思。
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是大部分“抢生”都是“抢分”。在“唯分数论”的录取评价体系下,社会舆论把名校录取状元的人数和大学录取分数线高低,作为衡量大学好坏的标准。大学“抢生”就变成“抢分”,抢到高分学生越多,分数线越高,学校越好,招生工作越有成绩。
招生老师抢状元、抢高分学生就是在这样的压力下进行的,抢到状元不但名声好听,而且学校在当地的录取分数线会上扬,反之则没有面子,录取分数线也往下掉,而分数线被认为代表了学校的声誉,反映了办学水平,为了保持本校在当地录取分数线处于领先地位,就得拼命“抢生”,撕破脸皮也在所不惜,见不得人的“伎俩”应运而生。
那些没有本事与名校硬拼分数线的二流三流学校,也不甘落后,会在别的地方动脑筋,比如说整出一个全国大学最美校园排行榜,宿舍教室有没有空调名单等,都是为了“抢生”。更为恶俗的是,把本校的校花、校草骚首弄姿靓照拿出来,当作招徕生源的肉弹,美其名曰,“来这里上学,就可以和他(她)在一起”。实在不敢想象,大学会失格如此。
好的东西谁都想要,每一所大学都会想要争取好的生源,同档次的学校形成生源竞争是难免的。但,学校要想获得优秀生源最终要靠声誉和实力,靠教育质量和教育服务质量,靠人才培养能力,靠良好的教育学习氛围,而不是上不得台面的“伎俩”,用“伎俩”把学生骗进去是不可持续的。
之所以现在学生像案板上的肉一样被抢来抢去,主要还是高招改革不力,在应试教育的约束和分数的桎梏下,在分批次的招录制度下,学生的选择权没有得到充分保障。正常的模式应该是每个考生可以自由申请多所高校,多所高校可以同时录取一个学生,再由学生根据这些学校的教育传统、特色,以及提供的奖学金,做出取舍。真正实现考生和学校的双向自由选择,这应该是高校招录制度进一步改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