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看病突然就变成了一件对医患双方都风险极大的事。患者不知走进的是莆田科室还是三甲医院,医生则拿不准现在求爷爷告奶奶的患者,将来会不会拎着菜刀堵门。
患者不相信科学,医生不相信患者,医院不相信法律,百度不相信伦理,舆论则彷徨不知谁才是弱者。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有医生在微博上拿前两天某青年之死与被精神病患杀死的陈医生做比对,以证明庸众无知,我很痛心,作为高知阶层,硬把两个不同议题拽在一起得出一个情绪化的结论,可见大家都在愤怒里丢失了基本逻辑。
陈医生的不幸,在朋友圈里被承担了太多功能:一开始,被医护人员用来证明媒体无良社会冷漠,现在又被媒体用来证明医患关系紧张社会冷漠。
如今心平气和地看这起悲剧,其实和医患矛盾的直接联系不大。现有的新闻报道中,凶手“25年前,在陈处曾有就医行为,多年来并无联系,据家属反映并经向伤人者所在街道办了解,伤人者有精神病史纪录”。
我倾向于相信精神病史的解释,否则,为了一颗二十年前的烤瓷牙就去砍一个医生三十多刀,这简直不是正常社会的逻辑。从这里来看,一颗烤瓷牙不足以证明行凶动机为“医患矛盾”。
于是今天又出现了第三种声音,拿医患矛盾说事是人云亦云,你们还是“不明真相不能独立思考的庸众”。
拿庸众当批判标靶已经成了喷子标配。可惜大家经常忘了,舆论从不误读。激发公众情绪的往往是对片面真相的误解,这是人类历史进程的定律之一:诸多激烈的变革都始于误会。
论断医患矛盾的人可能指错了案例,但为什么就连精神病人报复社会,也要去找到医生?
在陈发生的悲剧同时,江苏还出了另外一起医疗纠纷,“安徽宿州一男子去年6月在徐州某医院做了胸腔手术,数月后在医院检查被告知右肾缺失”。
于是,医护人员大战网民的情节再度上演,一边怀疑医院居然偷肾,一边贴出患者术后复查图片证明右肾存在,并指出该男子“曾因为家庭情况存在困难,主动提出把现存的左肾通过相关渠道进行交易,被医生拒绝”。
这起案件的完整情况还未披露,但医院的声明已经展示出了医护人员的怒火:怀疑该男子因为家庭情况困难,就恶意栽赃医院。
综合起来,就是有个医院的朋友昨天跟我抱怨的,为什么精神病人和穷人都要找到医院来复仇?
这又是个答案很明显却又难以解决的问题。因为在大多数公众的潜意识里,公立医院不是医院,而是专门解决问题的“衙门”。与其说患者不相信科学,还不如是患者太相信政府和体制。
我遇到过一些人,他们以为只要把患者往医院大门里一甩,医院就必须且应该把人救好,哪怕自己的医药费还欠着没交,治得好是责任,治不好就是医生黑心。
你看,这样的归罪逻辑之下,穷人容易把医院当作没有安保的衙门,淤积戾气而出现的精神病患,则把白大褂当成了恶魔。
而经年累月之后,医生形了受害者心态,在畸形体制和心态里结成了更畸形的寻租体系。在日复一日与患者磨损消耗之后,他们最终也只能指责对方:患者无赖,记者无良,群众无知,政府无能,沦为社交话题里的偏执患者,他们怨声载道互相传染,像霍乱一样传染着不安和焦虑。
他们互相指骂,却又不得不相依而生,这还真是个无处可逃的互害体系。
因而,医生想安全,请呼吁政府能像保卫机关大院一样保卫医院。而患者想真正拥有“救死扶伤义不容辞”的白衣天使,请前方左转是ZF。
而在此之前,我们要么死于医患纠纷,要么死于精神霍乱。
文章来源: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