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无论如何,种种迹象显示,常州当地知道这个问题不是一天两天,但这么久以来,他们并没有高度重视,也没有连夜召开紧急会议,更没有“对环境污染‘零容忍’” 。
原本以为把自己孩子送进了重点中学,让他们半只脚迈进了大学校门的学生家长,却没想到自己把孩子送到了险地。
根据4月17日央视播出的“不该建的学校”,常州外国语学校新北校区属于典型的未批先建。其毗邻的农药厂地块土壤、地下水主要污染物包括氯苯、四氯化碳等有机污染物、萘、茚并芘等多环芳烃、汞、铅、镉等重金属污染物,其中一家化工厂地下水中氯苯超标达9万多倍。
针对央视的报道,当地政府的反应是“高度重视”。根据常州市政府连夜发布的通告,曝光常州外国语学校新址周边存在污染问题后,常州市委、市政府连夜召开紧急会议,成立联合调查工作组,宣布“对环境污染‘零容忍’”。
但是,常州市政府究竟是不是在央视报道后才知道,这座学校是建在污染地块之上?
早在财新记者在做常州外国语学校毒地调查时,就曾联系过常州方面。常州政府新闻办的人也曾尝试就此事与财新记者沟通,但财新向有关部门提出的采访申请和问题一直没有正式答复。
2月29日,《财新周刊》发表《名校与“毒地”为邻》,首次揭露常州外国语学校附近的污染问题,直指校方选址合法性、农药厂老工人举报地下埋有危险废物的可疑性和目前替代修复方案的合理性。
2015年9月,常州市外国语学校2400名学生搬入其位于常州市新北区的新校区后,集中出现甲状腺结节钙化,白细胞数下降,淋巴结节等症状。家长们认为,这与学校对面的一块“毒地”,即被污染土地有关。
报道首次引用了一份被部分公示、未标注编制日期的建校环评报告称,总投资达3.1亿元的常州外国语学校项目,其北侧地块原为三家农药化工厂用地,已经受到污染,存在人体健康风险和生态风险。
在此次央视的报道中,常外周围的污染还被提及与白血病、淋巴癌这样的疾病相关,也是这件事情再次刷爆朋友圈的原因。然而这样的说法有些言过其实,白细胞数下降,淋巴结节距离白血病和淋巴癌还非常遥远,白血病和淋巴癌也不是那么好得的。
无论如何,种种迹象显示,常州当地知道这个问题不是一天两天,甚至不是一个月两个月,但这么久以来,他们并没有高度重视,也没有连夜召开紧急会议,更没有“对环境污染‘零容忍’”。
4月17日,在常州市政府发布的通告中,强调的是“学校教学秩序正常”。
这样的通告并不陌生。很多次,在爆炸事故、污染事故之后,记者从宝贵的采访时间中挤出几个小时去新闻发布厅门口等待,所等来的几乎都是这样的几句话:“领导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反应迅速,家属情绪稳定。”只是没有一点,有关真相。
实际上,对他们来说,“零容忍”的是“学校教学秩序不正常”,是“家属情绪不稳定”。被他们高度重视的,不是毒地,而是毒地被很多人知道。
中国处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土地资源的转换用途不可避免。但是在许多钢厂、化工厂被腾笼换鸟搬迁走了之后,留下了笼子是一个毒笼子,但是很多地方政府就迫不及待的把新鸟装了进去。
要知道,要把这个毒笼子消毒,少则要一两年时间,多则要三五年时间,这个时间看上去不长,但是对于任期有限的地方官员来说就太长了,花那么多时间做基础工作,难道留给下届的领导来摘桃子?
当年中国最早的一次大规模土壤修复工程,就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工程。在世博会的场址上,过去是上海的老工业基地,分布着从钢厂、船厂到电厂了几十家企业,土壤中包含大量的重金属和多环芳烃有机物。
当时他们采取的主要办法,就是把有重金属的土壤挖走,异地处理。把含有多环芳烃污染的土壤,利用生物降解。整个工程处理的土壤达到30多万方,从2005到2008年,用了三年时间。在工程结束后,他们还在园区场地进行健康风险评估,找到污染物有暴露风险的极少数点位,提出了规避风险的控制措施。
在举行“盛会”不计成本的情况下,修复一块土地即便是花好几个亿,也可以承受,更何况,后来这块地还有巨大的升值空间。
而现在中国对于各处爆发的“毒地”,就受困于谁来支付土壤修复成本。政府倾向于采用谁污染谁治理的方法,但是怎么能够指望那些已破产倒闭农药厂、化工厂为你买单?环保学者曾经呼吁学习美国的“超级基金”治理方式,但是由于各种利益纠葛,这种方法也一直推行不下去。
现在的问题是怎么办。对全国的毒地,确实没有一个统一的办法。但是对于常州这件事,一个环境媒体的同行开了一个玩笑,就是把市政府和外国语学校对调,这样既保护了孩子,又方便市政府现场办公,显示领导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