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目】高考加分,水有多深

标签:
高考加分本溪高中90名体育特长生 |
分类: 媒目 |
(本文首发新京报微信,您可以在微信中搜索公众号“新京报”,或添加微信号:bjnews_xjb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然而,“神校”靓丽成绩招来的不是网友的羡慕嫉妒恨,而是各种吐槽,有网友戏谑称,未来国足就靠你们了!
针对外界对体优生加分涉嫌造假的质疑,辽宁纪委已介入调查。有关方面也开始对部分体优生进行重新测试。
体育特长、思想品德、见义勇为,多年来,名目繁多的高考加分项在执行中大多沦为权钱交易品。人们对“神校”的非议,实际上是对高考加分政策掺水现象泛滥的不满。难怪有不少网友呼吁,与其被寻租,不如“一刀切”,回归“裸分”时代。
加分舞弊等同考场外作弊
本溪高中“二级运动员”泛滥为何引发公众非议,主要是因为这一幕太熟悉了。2006年,湖南发生特大高考体育加分丑闻,仅娄底市就发放了410张二级运动员资格证书。
无独有偶,2009年,浙江曝出航模高考加分事件,19名申请加分的考生中,有13名是当地各级领导干部的子女,其余6名是教师子弟。
这些丑闻最终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了了之。但高考加分背后的权钱魅影却给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新华视点”就引用业内人士的话称,以往曝出的种种高考加分“黑幕”,背后往往涉及腐败问题。
《北京青年报》认为,加分舞弊和考场作弊性质同样恶劣。“人们对考场内的作弊保持高度警惕,考场外的加分舞弊同样不可轻视,后者以‘合法’的名义骗取分数,性质同样十分恶劣。”
“给穷孩子留点公平竞争的希望吧”,《楚天都市报》发出如此悲情呼吁。该报指出,当加分屡屡沦为“拼爹”、“拼钱”,加分政策的合理性就应该重新考量。
光明网“光明时评”刊文指出,钻高考加分政策空子打造出来的“神校”,实际上是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利益来满足学校的一己私利、违反高考公平原则的违规行为,应当加强监管、严厉打击乱用加分政策现象。
取消还是保留加分是个问题
高考加分造假为何屡禁不绝、前赴后继呢?《新京报》的社论道出了其中原因:打击不力。多年以来,大量“二级运动员”造假问题被曝光,公众却鲜闻有主管官员受到究责,以及司法机关于其中可能涉及的腐败问题提起调查。
基于此,该社论建议,体育加分问题中的腐败,横跨教育和体育两大领域,司法机关不能再消极作为,应当像打击替考一样打击体育加分造假。
《经济参考报》主张让加分制度在“阳光下运行”,“把加分程序放到阳光下暴晒,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与民意评判,而不能闭门加分。”
更多的媒体倾向于封杀权力寻租的机会。
《南方都市报》认为应采取“霹雳手段”,一劳永逸地取消这场“拼爹”游戏。“在考分面前人人平等,结束疯狂拼爹,让寒门子弟享有更多的向上流通机会,实现个人梦,国家就必须从高层设计层面彻底取消高考加分政策。”
《燕赵晚报》与此遥相呼应,“既然要在高考公平上有所突破,不如大刀阔斧,来个全民公平,谁也不加分。高考,就应该来道硬杠杠。”
腾讯“今日话题”则是“洋为中用”,指出国外大学招录学生也有“思想品德”类似的加分项,只不过,“大学间的竞争、私立大学所有者对自己‘财产’的爱惜、纳税人对公立大学的有效监督,保障了其对加分项考核的公正性。”
新华网为高考加分指出了一条“活路”:深度改革。“高考加分瘦身是好事,但终究属于治标之道,真正的治本之道是建立一套真正透明公开,公平公正的加分模式,既体现高考加分的初衷,发挥鼓励特长,表彰优秀,同时又不损害教育的公平与正义。”
新京报新媒体记者 张运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