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之一——嵇康山阳故居考
标签:
文化 |
在参与编辑焦作市政协文史资料和其它书籍的过程中,得知“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有“济世之志”的文化名人的代称。有关竹林七贤的许多问题就逐渐萦绕在我心头,尤其是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祖籍会稽上虞,其先姓奚。以避怨迁居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县,铚县有稽山,家于其侧,因而命氏。取“稽”字之上“嵇”字,以志其本),又迁居山阳二十年。如今,仅在太行山之阳,名叫“山阳”的地方就不少,嵇康山阳故居到底在哪?大家说法不一。
2007年以来,我陆续三次在太行山之阳的焦作、辉县等地访查,得到一些有关嵇康山阳故居的确凿证据。辉县吴村镇鲁(方言读luo)庄北、山阳村南有竹林寺。
竹林寺原有中佛殿等建筑,在中佛殿东墙边至今仍有竹园,殿里敬七贤,每人坐像都近两米高,像前有牌位,其中一个上书“晋文公阮籍之尊位”。
(庙主刘林有刚忙完活儿,休息时和做饭的师傅交谈。)
竹林寺的庙主刘林有,80岁,是经历过苦难日子的老人,参加八路军经过抗战,现在仍精神抖擞、身体健康,笑声爽朗,谈吐随俗任意。他主持修建竹林寺及七贤祠(古称七贤观),资金是政府出一些、百姓捐一些,寺庙一点一点建了起来。刘老先生能每天早睡早起、开着电动三轮车采买物料,来回跑上十来里。他脚上的鞋带儿开了,也不在意,走起路来鞋带儿一甩一甩的。他操着浓重的豫东北口音说:“吴村东边原来还有山阳城的城墙,一、二十米宽,全是红胶泥土。听老人说,都是从墙南(现位于焦作东边)那一边、人挨人用柳斗帽壳楼儿递过来哩。58年那时候,城墙都给推平了。竹林寺原来很大,寺院里好多石碑被毁,埋在地底下。现在竹林寺后面的山阳村当时是寺院的后宫。竹林寺西边就是七贤泉,以前泉水很大,泉眼一股一股往外冒水,水漫出来,就从南边往东流走。这一带原先芦苇、竹林可多,泉多、水多,桥多,竹竿也多;原先这一带种水稻的可多。现在水少了,芦苇、竹林也快没了,稻也不种了。大坝把水拦住了,煤矿采煤抽水也厉害,西边有铝厂、古汉山矿、赵固煤矿。原先七贤祠就在七贤泉西北边高岗上,现在也没有了。”
老人用手指着竹林寺东南100米的地方,说:“我在那东边儿还养有一片竹竿园。”
2009年11月的一个晚上,我住在竹林寺。夜静时分,竹林寺西边200米处轧煤球机“咔嚓咔嚓”的声音不停地响着,因为人们要过冬,煤球正热卖。
(如今,七贤泉即竹林泉的水已很少。)
(雨季汛期时,这泉池里存水很多。据说,十多年前,竹林泉的水流很大、积水很多。)
竹林寺存有一块已断为两截的碑石,内容大致是大家集资为爱民如子、竭尽全力为百姓办好事的辉县县官周际华(后经查找资料求证,此为民国时辉县知事、清官周郁文而不是清道光年间辉县县官、清官周际华)立生祠的事情:
碑额《永垂千古》
“昔¨¨¨为神人陆云□浚仪颂曰:神明百姓俱立社祀之¨¨¨救荒则有术,民国庚申天气亢旱,野无麦禾,□望而民有饥饿之悲¨¨¨设平粜场□粜远方运火车而立至售粮。本邑柳市□而常平粮有余而价无¨¨¨辉西有黎虎庄等村,其人皆日务农耕,各安生业,与人复何争而何虑?不意¨¨¨亦不知其详,乃张某困难生巧,竟复将此地转卖于胡师长,师长特派胡处长来辉丈地其¨¨¨亦莫不倾囊而乐为助,遂特地址于竹林寺之西偏筑室三楹,奉¨¨¨拒可不为立祠乎,况竹林寺为古今名地,其右旧有七贤祠,今添立周公祠于其右,则列¨¨¨公德为邻而□先相辉映¨¨¨庶几与竹林七贤并垂不朽云¨¨¨”
据清道光《辉县志·艺文志》记载,历史上曾有许多文人雅士游览过竹林寺,并留下不少动人的诗篇。如:金·元好问《竹林寺》,王恽《题竹林寺四首》、《再过七贤祠三首》;明·纪云鹤《山阳行》;清·薛所蕴《漫步竹林》,爱新觉罗·弘历《七贤咏》等。1992年12月出版的辉县文史资料第三辑《历代名人咏百泉》中收录有元好问的《竹林寺》:“石坛高树映寒藤,间(闲)有沙鸥静有僧。总爱此间(山阳)竹林好,七贤来了更谁曾。”其注释中有“竹林寺:在辉县市西南30公里鲁庄村北,内有七贤祠。祀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寺西原有大片竹林,为竹林七贤当年寓居山阳的旧居遗址。南三(3)公里有山阳城遗址。寺北今有山阳村。”诗作以及注释为我们现在研究竹林七贤以及嵇康故居做出了明示。
如今,竹林寺东南五、六里的吉家岗村北观音寺存有碑刻、石雕共约6件。其中有:
碑额:石桥碑记
碑阳:重修观音寺石桥记
观音寺西北五里许曰七贤泉,泉之左右即晋竹林遗址,筠篁荡涤,独泉流无恙,东南而下,派分数渠,悉襟带岗上村,村之北是为观音寺,寺前经流,实其派之巨者,故有石桥,久而倾圮,浮屠惟苟缘榷徇,今葺而新之者,振斋吉君力也¨¨¨
碑阴:
创修水陆殿碑记
辉邑迤西南五十里许,村曰岗上,村北有观音寺一所。其地幽僻,登之足称胜概矣。西北五里,源泉混混,不舍昼夜,一则发源于重泉之侧,一则发源于晋竹林七贤观之右,二泉分流,合派亭亭,东下灌溉稻田,庇益军民无穷之利矣。经流此寺前后,若襟带焉。寺内椅桐桧柏郁郁青青、有山林之气,寺外蒲苇莲茨绿水绕绕、合江湖之趣。寺水桥连猗欤,休哉!赏人心者乎,往往有鸿儒硕士咸低徊于斯焉。
崇祯五年岁次壬申二月癸卯初一朔日
宁山卫指挥 李肇元
山主县主 吉永祚¨¨¨
(辉县吴村镇山阳村的竹林寺碑刻,山阳村址过去为竹林寺后宫)
清乾隆《辉县志》云:“竹林在县西南六十里,晋七贤游处,旧属河内,元以山阳县并入辉州,今属辉县。七贤堂在竹林寺内,祀晋嵇康、阮籍、阮咸、山涛、向秀、刘伶、王戎,世称竹林七贤”;《大清一统志·河南卫辉府志》曰:“七贤祠在辉县西南六十里,今为竹林寺¨¨¨旧名七贤观,后改尚贤寺,又改今名,即晋七贤所游之地。”
今吴村镇鲁庄祖祠中有石刻一方(长约一尺多,高约一尺),上书:“大明国河南卫辉府新乡县人见在辉县山阳东一里鲁家庄居住信士善人牛显能、韩氏、李氏长女冬姐、次女二姐¨¨¨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寝宫一间金粧全祈保各家康泰吉祥如意
万历三十五年二月十五日
祠院中还存有四棱长方形石刻一块,字迹多残损:
“大明国河南道卫辉府辉县山阳东一里鲁家庄¨¨¨大明万历九年岁在辛巳十一月
以上石刻说明在明朝时,山阳城镇即在鲁庄西(山阳村现在鲁庄之北一里),山阳东城墙边山阳村附近,乃是嵇康山阳旧居。
今人卫绍生写有《竹林七贤缘何游于山阳》一文,“关于嵇公竹林,郦道元《水经注》卷九“清水”篇中有:又东,长泉水注之,源出白鹿山,东南伏流,迳十三里,重源浚发于邓城西北,世亦谓之重泉水也。又迳七贤祠东,左右筠篁列植,冬夏不变贞萋。魏步兵校尉陈留阮籍、中散大夫谯国嵇康、晋司徒河内山涛、司徒琅邪王戎、黄门郎河内向秀、建威参军沛国刘伶、始平太守阮咸等同居山阳,结自得之游,时人号之为竹林七贤,向子期所谓山阳旧居也,后人立庙于其处。庙南又有一泉,东南流注于长泉水。郭缘生《述征记》所云:‘白鹿山东南二十五里,有嵇公故居,以居时有遗竹焉,盖谓此也。其水又南,迳邓城东,名之为邓渎,又谓之为白屋水也。¨¨¨’”
上面提到的“邓城”位于今辉县吴村镇东南,邓城亦即古山阳城处;“重泉”即今重泉村;从现今白鹿山玄极寺存有的碑刻“……白鹿山玄极寺□桃汤三为郡中正妻周弟中正王思礼孙儿王法……大齐河清四年四月八日□□□邑人敬造愿以此功□□益法界众生难苦……”等内容可知,白鹿山上密集地分布有白鹿寺、法住寺、玄极寺、显阳寺等寺院;白鹿山指辉县市薄壁镇北部、太行山段;白鹿山南部二、三十里即是山阳村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