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幼儿自主性案例分析:聆听孩子的声音

(2010-10-26 18:44:36)
标签:

幼儿

案例分析

自主性

主动性

杂谈

分类: 教育研析

案例场景: 在一个美工活动中,我让幼儿在画纸上画牛。安静的教室里只听得见小朋友们画画的声音。但是这个时光没有停留多久,就听见A大声的说道:“ 许老师,B刚才撞了我一下,你看我的牛变成这样了。”我循声看去,看见A原本很神奇的牛因为撞击而变形了。B马上解释说:“我不是故意的。”

A:但是你看,我的牛变成这样了,怎么办啦?

B:我又不是故意的。

A:我的画撞歪了,你给我赔。

B:(默默无语)

A:许老师,怎么办啦。你看我的画。

……………

这时一个声音插了进来,说:“你叫许老师再给你一张纸,你再重新画一下就好了啊。”A马上回应道:“许老师,你再给我一张吧。”于是我又给了他另一张纸,A拿着纸又在桌上认真的画了起来。

 

 

案例分析:

案例中两个孩子因为一次意外而产生了矛盾,A由于自己的画被撞了,所以开始不停责怪对方,并没有考虑对方是不是故意的,而且一直纠缠老师“怎么办?”始终没有想到自己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直到C出来,给了他们一个建议,双方才停息下来。这个现象在我们班经常出现,明明是两个小朋友之间不小心的意外,但是因为双方都不承认自己的过错,而且没有想到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所以最后向老师告状,希望老师来帮助他们解决。

从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孩子有自己的方法,有时候甚至超过了老师。但是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幼儿往往一遇到问题就跑来询问老师,很少有小朋友能够自己来解决。我觉得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有两方面:1、家长的灌输式的教育。现在的孩子很少有自我主张的时候,更多的是家长强硬的把自己的思想灌输给孩子,忘了孩子虽然年纪小。在平时的生活中,我经常能够听见家长对孩子说:“有什么事情就去找老师。”这让孩子依赖身边的大人,而缺乏了自己思考的主动性。2、成人对孩子的不信任。很多家长都把孩子当成一个永远都不会长大的小孩,以至于什么事情都帮助他们考虑、解决。让孩子形成了一种被动接受的心理。在他们在思维观念里,只知道我什么都不用管,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父母会帮我解决。

对着种种现象的产生,如果不及时解决的话,很不利于孩子的自我发展,成人的过于压制会扼杀孩子的主动性。教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经常咕噜孩子,让孩子有自信心,多多关注孩子的需求,告诉孩子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有自主性,自己先考虑问题再去寻找别人的帮忙。特别是在教室讲述一些故事的时候所遇到的问题,教师自己可以化身为一名学生,让幼儿去告诉你应该怎么做。

此外,教师要注意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多听听孩子的意见和建议,然后再考虑这个方法的可行性,不要盲目把自己的思想灌输到孩子的头脑中。也许,在有些方面,孩子会比你更有见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