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股票 |
到本周五,不但市场重回上升通道,大盘股中银行、券商、石化等也拔地而起。热点角色正在转换中。
且不说临近年底,资金结账的压力的确存在,单说经过《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统计,12月份的IPO、再融资以及大小非减持规模,已经高达1050亿元,而供给方面相对不足,只有确定的已经发行或者将要发行的新基金,能带来500亿元增量资金。
其它可以给予一些期望的,主要是海外热钱的进入。根据《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统计(考虑了今年前11个月的平均数、人民币升值预期、QFII等因素),12月份,大约还有相当于1000亿元人民币的热钱将涌入内地。
这些钱,会流入房地产市场或者某些实体领域,当然也会流入股市。如果按20%~30%的幅度进入股市计,12月份,新基金与热钱合计,资金的供给能力大约是700~800亿元,仍然小于资金1050亿元的需求(详见周六面市的《投资者报》封面文章《警惕资金缺口》)。
还有更可怕的是,按照目前已经公布的上市公司再融资计划(有的已经获批上报,有的正在上报,有的是董事会有这个想法),未来这方面将有8000亿元的资金缺口(同样见《投资者》相关文章)。
即使这些需求不会都获批,但压力也是巨大的,因为企业的欲望是无限的。如果有关部门对发行节奏不加以调节,对企业需求不进行仔细甄别,狮子大开口般的融资胃口,会把股市咬垮。
至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其悬念应该不会高于春晚。对于2010年的定调,大体上不会跑出这么个圈子:从单纯强调保增长,到保增长与调结构并举,GDP目标在9%左右,新增信贷7.5~8.5万亿。定下类似于这种目标的基础是,经济已经恢复但还不稳固,通胀已经有抬头的迹象。因此,要刚柔并济,比2009年更好地把握“度”的艺术。
举个简单例子吧,2009年,经济得了大病,输液,打强行针,是必须的;2010年,大病初愈,能自己喝点粥了,吃点饭了,甚至能到外面溜达、散步了,但是,还不能跑步,不能正常工作。针还是要打的,只是开始减少密度和力度。
这种状况,也适合于股市,大病初愈,还不能肩负重任。如果给的任务码头工人那样扛大包,非压趴了不可。
经济的初愈,企业效益的回升,决定了股市不会差到哪里去;肩负的担子在加重,以及输液次数在减少(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会向适当调整),导致股市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大盘蓝筹市盈率低,有理由接过市场向上的“接力棒”,可是,市场短期资金较为紧缺,这种接力,不会一蹴而就;经济调结构,对市场中的中小盘股以及农业、汽车、商业等股票,更有支撑力度。
大家各自有机会,只是,资金的相对紧缺,必然导致板块很难齐涨而更多的是轮动。周五大盘股上扬时,中小盘股纷纷跳水,正是资金不足情况下市场的自我抉择。
未来一段,整体趋势未变,市场在曲折中震荡盘升,是跨年度行情的主基调——前提是,融资勿太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