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总统拜登即将在本周召开全球气候峰会前,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就气候政策发表讲话。
布林肯指出,

美国国务卿
很难想象美国会赢得与中国的长期战略竞争,如果我们不能领导可再生能源革命。现在我们正在落后,中国是全球太阳能电池板、风力涡轮机、电池、电动汽车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中国拥有全球近三分之一可再生能源专利。如果我们不赶上,美国将会错失以美国利益和价值观方式来塑造世界气候未来的机会。
美国首要目标是防止灾难
布林肯指出,美国的气候政策第一目标是防止灾难发生。为了实现拜登政府的气候政策目标,美国国务院将从六个方面努力:首先把气候危机视为美国外交政策和国家安全的核心;第二将会全面动用各项资源应对气候变化;第三援助深受气候危机影响的国家;第四美国在全球的大使馆将会帮助其他国家气候政策的制定和落实;第五,帮助美国清洁能源企业在全球更具竞争力;第六,美国将会与盟友和伙伴国家、多边组织合作。


美国国务卿 布林肯
我们的外交官将挑战一些国家的实践行为,或者他们的无所作为,当这些国家将让世界倒退,如果他们继续依靠煤炭大量消耗能源,或者投资新的燃煤工厂,进行大规模森林砍伐
美国总统拜登邀请了40个国家的领导人,在23号~24号出席虚拟气候峰会。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接受了美国总统乔拜登的邀请,将参加气候峰会,但普京没有计划在峰会期间与其他国家元首进行双边接触。而在此之前,美国气候特使克里上周刚对中国和韩国进行了访问。
法德中一道避免美国霸凌行为
上周美国总统气候特使克里访问中国,美国总统拜登主办的“世界气候视频峰会”也即将于4月下旬召开。就在这个关键的时间点上,法国总统马克龙主动邀请中国和德国抢先举行了一场三方小型视频峰会。马克龙的这个举动包含了不少象征性意义和实质性内容。首先是法国希望联手中国和德国,占据气候事务的制高点,掌控气候事务的话语权。

法国一直是全球气候事务的最主要发起国和引领者。2015年12月,法国在首都巴黎成功举办了有联合国195个成员国参加的“联合国气候峰会”,作为东道国,法国经过艰难曲折的努力,又在中国、印度、南非、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配合支持下,峰会最终通过了全球气候事务的指导性文件《巴黎气候协定》。

然而在特朗普上任之后,竟然以《巴黎气候协定》过于偏袒发展中国家,有损美国利益为由,退出了协定。而作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量大国的美国退出协定,导致《巴黎气候协定》面临着实施受阻,内容和计划无法推进的危难境地。拜登当选之后决定返回巴黎协定,现在又提议举行一场由美国发起和主导的“世界气候峰会”,美国先是退群拆台,现在又想主导掌控。
三国就欧中关系达成基本共识
法国在美国气候峰会之前提前与中国和德国领导人举行小型峰会,以便提早统一共识协调作战,全力避免美国方面利用世界气候峰会损害他国利益的节外生枝的企图,同时也一道阻止美国在全球气候事务上可能施展的单方霸凌行为。可以预见,在美国的“世界气候峰会”期间,法国、德国、欧盟势必会与中国等国一道,共同坚守来之不易的《巴黎气候协定》的各项宗旨与目标。

法德与中国领导人的小型峰会,除了气候事务之外,还做出了另外几项重要承诺,三方都一致赞同继续巩固和发展欧中之间在各个领域的交流合作,继续一道推进欧中投资协议尽快批准落实。法德中领导人的视频峰会,一方面确定了三国在全球气候事务上继续联手合作的方向,另一方面也在弥补前一阵受损的欧中双边关系的问题上达成了基本共识。而法德中领导人小型峰会的积极成果,势必会在未来的国际事务和欧中双边的合作领域,产生各种良性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
联合国呼吁能源转型
世界气象组织19日发布2020年度气候状况报告,报告表示,2020年全球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的水平高出了约1.2摄氏度,这个数字已经接近科学界所设定的1.5摄氏度升温临界点。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自2015年以来的六年,是全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六年,他表示地球已在“深渊的边缘”。

报告中的数据能让我们所有人感到警惕。2020年比工业化之前的时代要高出1.2摄氏度。我们正在危险地接近科学界设定的1.5摄氏度的极限,我们正处于深渊的边缘。
古特雷斯强调,2021年必须成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之年,他呼吁各国将未来十年制定为绿色能源转型的十年,发达国家必须带头淘汰煤炭,不得再建造新的燃煤发电厂,其他国家也需要设定自主减排目标,在2050年前实现凈零排放。


联合国一直在推动建立,致力于实现净零排放的全球联盟,能够覆盖所有国家、城市、地区、企业和金融机构。其次,未来十年是需要转型的十年。各国需要提交由《巴黎协定》规定的,雄心勃勃的、全新的、国家自主决定减排贡献量。
报告还显示,2020年全球温室气体浓度仍在持续,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浓度已经超过百万分之410,如果2021年没有大幅改变,预估浓度将会超过百万分之414。报告还指出,受气候变化影响,海洋继续酸化、脱氧,将影响生态系统、海洋生物和渔业,全球海平面也将持续上升。
编辑:巴塔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