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气候治理的宣传推广实践中,如何调动社会的各个不同层面作出努力?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中心主任杨培丹在凤凰卫视和凤凰网主办的“与世界对话·太平洋未来论坛2020”上提到,在气候治理过程中,企业是主力,但青年企业家同样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后者可以在中美合作对话当中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并且可以通过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来带动和影响更多的人关注气候变化。
以下为发言实录。
杨培丹:就中国而言,这个气候治理它是一个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各界和公众参与的一个体系。在地方这个层面,从2010年开始中国在87个省市都开展了低碳试点,2017年还发布了28个气候试运行城市,以沿海城市深圳为例,深圳就是率先开展了碳交易的市场,把800多家企业、200多个公共建筑的碳排放都纳入了碳市场的范围。在过去深圳它先后举办了八届国际低碳城论坛,五届国际气候影视大会,深圳海棉城市建设也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通过以上的举措,通过国际的交流合作对话积累和输出了很多宝贵的实践经验。在这个过程当中,企业是主力。刚刚孙会长也分享了企业怎么应对气候变化的案例。我这里稍微补充一下青年创业者,青年企业家他们能够发挥的重要的作用,我相信在中美合作对话当中,青年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桥梁的作用。
在过去几年,像在万科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我们也开展了一个项目,就是去挖掘识别和鼓励为气候变化提供解决方案的青年创业者,给他们提供展示和路演的机会,给他们组织一些培训和赋能的活动。包括我们去美国加州参加全球气候行动峰会,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一方面希望帮助这些青年人能够拓展他们的朋友圈,连接更多的资源。另外一方面希望通过青年人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来带动和影响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个气候变化。
比如说我们每年都会组织企业家去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我们王石主席带领企业家去组织这个企业编会,我们也会邀请青年代表参加。在前年波兰卡托维兹COP24我们就邀请蔚路循环一个初创企业创始人王曦,她去分享了循环塑料袋、包装袋的一个解决方案。
在去年西班牙马德里的COP25,我们邀请碳足迹科技公司的CEO,也是一个青年CEO叫叶路辉,他分享了衣食住行这些领域,碳管理一些实践的案例。像这些我们希望有越来越多的青年能够浮现出来,参与到国际舞台上有这样的对话。
我们今年还邀请了一些气候行动的达人登上了演讲舞台,传播他们气候行动的理念和实践。
我举两个例子:其中一个海南星农夫的创始人叫苏剑程,他是用蚯蚓改良被台风破坏的土壤然后发展循环农业。还有一个是号称垃圾百科,叫R立方的创始人张淼他是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循环利用的解决方案,这种特别接地气的青年达人,我们希望把他们带到国际舞台上去交流。
这里特别感谢和气候现实项目有合作,我们很荣幸两次携手气候现实项目在中国开展了气候领袖的培训,包括我们也有机会去联合国气候大会,去全球气候行动峰会开展交流,我觉得中美之间的合作和青年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的路线。
我相信在拜登总统任期他的气候政策会给中美之间的气候合作带来更多的希望、更多合作的可能性,我们中国的公益组织和美国的公益组织之间的合作也会带来更多的机遇,我们期待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