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凤凰卫视伦敦奥运会特派记者观察员周轶君剑桥 |
分类: 记者再报告 |
去年的此时,她作别“征战”多年的新闻现场和热爱她的电视观众,来到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国际关系的硕士学位;今年,就在伦敦奥运会开幕前,她又重新出现在了凤凰卫视的屏幕上,为久违了的观众传递来自伦敦第一手的观察点评,她是凤凰观察员周轶君,在这个不论是气温还是奥运气氛都在不断升温的夏天,就让我们跟随她的脚步,看看她眼中的伦敦奥运。
“规模空前的中国报道团队”
2008北京奥运会的热度似乎还未完全散去,2012伦敦奥运会就来了,这种延续的热度很大程度就反应在了国内报道队伍的数量上。作为特派记者,轶君来到媒体中心的第一天就了解到,仅在非注册媒体中心就有中国媒体160多家,记者700多名,这还不包括注册媒体。“在伦敦,我遇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从中央到地方的市级媒体,都有。我觉得在参与的广泛性上,中国媒体达到一个空前的程度。”
在媒体中心,轶君采访到好几家中文媒体同行,他们告诉她,这是第一次参加国际报道,并把伦敦奥运会报道作为自己参与国际报道的起点。在采访中,轶君还得知,有些媒体甚至是在四年前就已经为此准备了,而还有一些,为了取得更好的报道效果,在英国当地雇佣人员参与报道。
对于人数众多的中国报道军团,英国方面早有准备。媒体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轶君,他们也预料到这一次前来报道人数最多的应该是中国媒体和巴西媒体,因为分别是上下届的举办国。一个北京同行就告诉轶君,这一次负责接待中国记者的志愿者,曾参加过北京奥运会而且也会说中文。“这一点让他很惊讶,让他感觉负责接待的人数虽然不多,但是质量很高。他们很贴心,非常会公关。”
那么,规模空前的中国报道团队给英国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此,轶君也采访了英国的新闻官。“他注意到,中文媒体观察的角度非常广泛,其他地方的媒体可能只派体育记者过来,关注的可能只有体育本身,中国媒体则是把英国从文化到生活,方方面面的事情都观察到了,这一点他觉得是个特色。”
“渐进的高潮”
走在伦敦的街头,处处充斥着奥运的气氛。不论是奥运吉祥物的雕塑,形状各异的红色电话亭,还是商铺里挂着奖牌的model,写有奥运口号的广告牌……但为什么总有人评论说,英国人看起来对此没那么高兴呢?对这个问题,轶君有她自己的看法。
“如果和普通的英国民众交谈,你问他是不是很兴奋和开心?他绝对不觉得。因为他们天性就不爱凑热闹;如果问出租车司机,他还会怨声载道,因为有了奥运专线,会比过去更不方便。所以他们会有怨气。但是民众本身对体育来说,他们是有热情的,因为这个国家真的是一个体育大国,现代的绝大部分体育项目,不是由英国人发明的,就是由他们去传播的,所以这个国家对体育的感情非常浓厚。”
而轶君的采访恰好印证了这一点。一位参与过多届奥运会报道的资深体育记者对她说,英国的民众真的不一样,如果是在其他地方,大家可能对这个盛会的热闹本身感到很兴奋,但是你和英国人聊天就会发现,他们真的懂体育,行家很多。而且你看奥运火炬传到某一地方的时候,这个区域的大人小孩,真的是夹道欢迎,气氛真的很热烈。”
而伴随着开幕的日期一天天临近,外界关注程度不断增加,他们的热情也渐渐升温。奥运火炬传递的最后一天,在伦敦海德公园,伦敦市长当着五万人喊话:“大家准备好了没有?”下面人齐声回答“yes”这一幕让轶君印象深刻。“英国人做事情就是要让别人觉得,我做得是体面的,即使我不愿意做这件事情,但事到临头,我还是要把它做好。”
“三个期待”
对于本届体育盛会,轶君有自己的三个期待。
说到第一个期待,其实和很多国人一样,就是田径场上刘翔的出现。“我想,这一次应该是代表他这个时代三个巨星最后一次较量,有一种决战紫禁之巅的感觉,让我很期待。”
第二个关注焦点来自跳水。“英国媒体曾经有一个报道,是把他们认为的,会阻碍他们夺冠的中国选手一一排名。他们最希望的就是自己能在跳水方面有所突破。但是英国人也很聪明,他们知道在跳水上可能超不过中国队,但既然中国表现那么好,那么中国的观众、中国市场就会对跳水很感兴趣,于是他们就把自己国家的跳水运动员带到中国去推销,让他们做一些商业活动等等,他们的反向营销思维我觉得也很有趣。”
还有一个,就是中国的优势项目——乒乓球。“伦敦奥运会的主题之一就叫做‘带乒乓回家’,英国强调乒乓球最早是由英国人发明的,是他们的项目,所以在这个项目上我想知道他们会有什么出人意料的举动。”
“我的角度”
离开熟悉的镜头已经一年,再次回到之前的采访报道工作中,轶君说,起初还真有些担心。但其实返工第一天她的状态还是挺轻松自然的。“在剑桥读书的感觉是比较静的,而工作对现在的我来说是一种新的节奏,真的做起来,采访、写稿、传片子,当中有很多细节是需要花费比以前更多精力的。不过,不管怎么说,我觉得回到这个状态的速度还是很快的。转型的过程,没有很费劲。”
作为一个有着多年采访报道经历,经验丰富的观察员,轶君希望在这次奥运报道过程中体现出自己的观察角度。“有人说北京奥运会可能是奥运史上最后一届盛大的奥运会,而英国政府,我们知道它近几年的财政状况是比较紧张的,整个欧洲现在的经济情况也不是特别的景气,没钱怎么办这样一个盛会?此外英国在盛会当中非常强调软实力,它如何运用它的文化实力,向人们呈现一个“闪亮时刻”?软实力的应用和没钱怎么办奥运,这是我最关注的两个点。”
身为伦敦奥运会的凤凰特派记者,轶君坦言,计划赶不上变化,目前确实也遇到了一些打乱原计划的困难,但她始终坚信,一个好的记者是不需要别人去上发条的,自己就可以使出浑身的劲儿去找新闻。在奥运期间,她将和凤凰报道团队一起,为观众带来新鲜、及时和有深度的奥运观察,而喜欢周轶君的观众也不会失望,完成在英国的学业之后,今年九月她将会重新回归凤凰的工作岗位,继续她的新闻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