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凤凰编导张征:记录中国艾滋病现状

(2011-12-06 15:37:57)
标签:

张征

凉山

艾滋病

采访对象

文化

分类: 记者再报告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语缩写AIDS,1981年在美国首次被确认,分为HIV-1和HIV-2两型,是人体注射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所导致的传染病。艾滋病被称为“史后世纪的瘟疫”,也被称为“超级癌症”和“世纪杀手”。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召开大会,将每一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每到这个时候,世界各地都会以各种方式来宣传防治艾滋病。中国这个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国家,艾滋病的情况到底如何?凤凰编导张征历时半年多,走访河南新蔡、四川凉山、成都多地,与几十个艾滋病感染者面对面,拍摄制作而成五集纪录片《凤凰大视野——中国艾滋病实录》。张征说,这是他做编导近五年来最刻骨铭心的一次。

 

凤凰编导张征:记录中国艾滋病现状
张征最牵挂的被采访对象——吉克阿嘎

一篇文章触发的灵感

 

    张征是《走读大中华》栏目的编导。早在2010年寻找选题时,无意中看到的一篇关于凉山孤儿的文章就给了他很大的触动。经过多方了解,张征发现,现在凉山地区艾滋病情况相当严重,而由于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落后、较为封闭等原因,当地的很多详细情况并不为外界所知。“我第一个念头就是想要去采访,看看真实的情况到底是什么样。”

 

凤凰编导张征:记录中国艾滋病现状
在凉山,很多这样因为父母吸毒或者感染艾滋病去世留下的孤儿

    不过,这个选题的操作并不顺利。直到2011年5月,张征和团队才开始了第一个采访对象的拍摄。“要联系上采访对象,也不是那么容易。我们选择了跟当地的一个NGO组织——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合作中心合作,它的负责人是研究凉山艾滋病问题的中央民族大学侯远高教授,我们先跟中心做联系,然后请他们做一个向导。”

 

凤凰编导张征:记录中国艾滋病现状
随处可见的宣传标语

 

凤凰编导张征:记录中国艾滋病现状
肆意丢弃的针头

凤凰编导张征:记录中国艾滋病现状
痛哭流涕的被感染者

    一开始,张征只是想做几期关于凉山艾滋病调查的《走读大中华》(三期节目分别已于6月10日、6月17日、7月22日播出)。没有想到的是,节目播出之后,反响特别好,而这也给了他另一个灵感——为何不扩展一下,做一系列专门的纪录片,更全面地展现中国艾滋病的现状?他将自己的想法及时作了汇报,大获支持,于是,便有了他接下来5个月的奔波。“在凉山的基础上,我们又前往河南新蔡和四川成都拍了因输血和同性恋感染的艾滋病患者,前前后后加起来,大概30、40个采访对象吧!因为每个采访对象不一样,有的人语言表述不太好,有的人采访完之后又不希望自己露脸了,所以有删减。其实没有放在纪录片里的被采访者占到一半以上。”在张征的计划中,本来还想增加拍摄因性服务而感染的这一群体,但因为时间紧迫,最后不得不取消,这让他觉得,自己这次的作品多多少少有点小遗憾。

 

让被采访者卸下心防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要让艾滋病感染者面对镜头来讲述自己的遭遇,这应该是件难以启齿的事情。在与几十个感染者接触之后,张征发现,艾滋病感染者是否愿意说,或者说他是否认为自己感染是件羞耻的事,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感染者目前的生活状态。“如果因为艾滋病导致感染者生活状态很不好的话,他其实是有很强烈的倾诉欲,很想跟别人讲一讲他的经历。但如果他现在生活情况很好,也不希望别人知道他的秘密,他就不愿意说。我们采访的时候,被访者分了两种人:像河南和凉山的,他们的生活境遇都非常差,他们希望别人来倾听他们,帮助他们;但像在成都采访的同性恋感染者,他们的生活状态都还不错,他们就比较介意暴露自己的身份。”张征介绍说,这其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农村和城市的区别,越是在城市里生活的人,他对自己的安全感其实越差,他们怕暴露自己的身份之后,会对自己有很大的影响;而在农村,相对封闭,平时接触的人也就那么几个,即使暴露了也不会对他有多大影响。

 

凤凰编导张征:记录中国艾滋病现状
成都男同酒吧

    为了卸下一些采访对象的心防,张征说,他们也是下了不少功夫的,比如先由被感染者常接触的NGO组织沟通,然后在采访拍摄前也跟被采访对象说清楚,如果他介意,有担心,可以帮他做一些画面和声音的处理,让人认不出他来,节目仅仅只是想了解一下他感染的经过、感受还有这个群体的状态。“只要尽量让他不用担心身份被暴露,他就不会介意接受采访。他们最大的担心还是影响正常生活,比如被炒掉,或者被看不起。”

 

凤凰编导张征:记录中国艾滋病现状
被采访者水秀英

    除此之外,很多的感染者都害怕被歧视,内心很敏感,为了和他们拉近距离,就需要用实际行动来推倒他们心底的防线。“很多感染者都特别敏感,记得当时在河南,有个叫水秀英的感染者,采访完她给我们切了个西瓜,我有点闹肚子,就没吃,我们的摄像吃了。后来她和我们摄像聊天,就问我是不是对她们有歧视。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后面我们一直都是和他们一桌吃饭的,逐渐把这种心理隔阂消除掉。”和很多人一样,一开始对艾滋病感染者,张征也过一些顾虑。“在接手这个题材之前,因为了解少,心里确实有过一些担心,但当我们真正了解之后,即便采访中和他们一起吃饭,还有不少的肢体接触,我和摄制组的人其实没有太大担心,因为我们都知道感染的途径是什么。”

 

无知.歧视.沉默.脆弱

 

拍摄将近半年,行走几千公里,接触那么多个艾滋病感染者,当问起张征这次拍摄最难忘的经历时,他一时竟有些语塞。“可能是想说的太多了,每一个都很难忘,所以我也不知道要从何说起。做编导那么多年,我以前也没有接触过这么“苦大仇深”的题材,这是第一次,真的就是直接面对生死。”

 

凤凰编导张征:记录中国艾滋病现状
吸毒前的阿牛嘎铁

 

凤凰编导张征:记录中国艾滋病现状
走到生命尽头的阿牛嘎铁

 

   张征说,今年五月在凉山,他们采访了一个叫做阿牛噶铁的青年,他才37岁,因吸毒感染艾滋病,当时已走到生命的尽头。他和妻子的性生活没有任何安全措施,估计妻子也被感染了。当被问到有什么愿望时,他说他以后不吸毒了,好好做人。“但我们都知道,他哪里还有‘以后’。采访完那天晚上,我彻夜未眠,满脑子都是阿牛噶铁绝望的眼神。”数月之后,张征又回去了凉山一趟。“其实采访的时候我有预感阿牛噶铁可能活不久了,但我回去听到他已经走了的消息时,当时心里还是很震撼的。你不久前才见到这个人,但你再去找他的时候他已经不在人世了,生命真的就是如此脆弱。”

 

凤凰编导张征:记录中国艾滋病现状
得到救助后的吉克已经好多了

    2011年6月8日,张征在自己的微博上记录下这样一段文字:“这是最震撼我的一次走读,许多生命在这里陨落。吉克今年11岁,父母因吸毒感染艾滋病死亡,而她也不幸被传染艾滋病。现在已经病发。头部溃烂,脚踝溃烂,胳膊上脓疮。身体状况的恶化使得她已经无法在继续上学了。她美丽的大眼睛观察世界,似乎对过去的乃至未来的灾难仍未知晓。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回去上学。”相对其他采访对象来说,这个叫吉克的小姑娘最牵动张征的心。“她还那么小,就已经发病了。即便现在药物能够治疗,但她究竟能活多久,这其实还是很难说。《走读》播出之后,吉克收到了好多救助,凉山NGO组织还专门为她设立了一个救助专项基金,用以医疗和生活状态的提升。这几天吉克就在北京呢,参加一个艾滋病的宣传,我们可能不会去拍摄,但还是会过去看看她。我现在都记得我们回访她要走的时候,她依依不舍和我们挥手作别的样子,那个时候心里还是挺欣慰的。”从张征的语气中,可以感觉到他发自肺腑的高兴。

    做完一连五集的纪录片,张征说,他感触最深的有两点:无知导致歧视,歧视导致沉默;还有,生命真的很脆弱。“其实这个直接从阿牛噶铁和吉克阿嘎就能反应出来。在片子里,基本每集我都或多或少都渗透了这个意思。”

 

播出前的小插曲

 

    11月3日,张征用网络上非常流行的梨花体“赋诗”一首:今天得到通知/要求节目提前一周/播出/五集连播/真是个/噩耗/啊/默默地/死去了… 原来,因为临时状况,原定于12月1日这一周播出的节目要求提前了。“好在我留出了很多的提前量,不然我真得死定了。像其他的题材可能有助手或者多个编导一起,但这个题材完全是我自己,前期采访、后期撰稿、剪辑,没有任何人参与,只能一边拍一边做,坦白说那会儿还真是有点压力。不过,如果真的估计到自己做不完的话,我肯定是会找其他人帮忙的。”张征笑着说道。

 

凤凰编导张征:记录中国艾滋病现状

在凉山采访

凤凰编导张征:记录中国艾滋病现状
纪录片的摄影

    从大人新闻系毕业就进入凤凰做编导的张征,加上实习期,在凤凰的工龄已经超过了5年。除了平日做《走读大中华》的节目,《凤凰大视野》的纪录片也做了不少,如《西哈努克——一个国王的传奇》、《近人曾国藩》、《伪满洲国揭秘》、《叩开佛门》、《望乡——百万日侨遣返路》等等。“不过,《中国艾滋病实录》是我第一次独立‘操刀’,完全都是自己,从内容到后期制作,都令我十分难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