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凤凰卫视评论员何亮亮新闻时事评论历史文化类节目 |
分类: 凤凰人物志 |
青春年少时的积累,往往决定日后的职业取向。他少年时就迷恋与擅长文字的推敲及文史知识的重新编织,自足于“门风优美”的家庭出身,双亲是分别来自浙江和广东的知识分子,他深受父亲喜爱文学艺术、富于生活情趣的影响,又深为母亲的正义感与为人大度所熏陶。
所以,后来能够成为资深电视媒体评论员,命运已将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做了一条连线。而他的名字,也似乎与他的职业有一种天然的默契:探究为什么、洞悉心明眼亮。他就是凤凰卫视资讯台时事评论员——何亮亮。
加盟凤凰顺理成章
2001年1月1日何亮亮加入凤凰卫视资讯台。在此之前的2000年,曹景行先生在凤凰卫视中文台做《时事开讲》节目时,何亮亮客串过几次嘉宾。当时的凤凰卫视正在筹办资讯台,问何亮亮是否愿意做全职评论员,他欣然同意,整个过程简单而顺理成章。
来到凤凰之前,何亮亮曾在香港亚洲卫视网站做过网络新闻,在东风卫视及中天卫视客串电视评论。从网络媒体转战电视媒体,何亮亮除了头一两次的拘谨之外,角色的转换也非常平顺和顺理成章。
新闻与评论并重的资讯台
凤凰台的评论节目应该以资讯台的成立作为一个标志,确立了新闻与评论并重的办台风格。资讯台成立之后,有3位专职评论员:曹景行、阮次山、何亮亮,共同经营一档全年365天不间断的《新闻今日谈》节目,阮次山负责周一至周五的节目,何亮亮负责周六、日的节目,同时还和曹景行一起做《时事开讲》节目,另外还为凤凰台节目中收视率最高的《时事直通车》做新闻点评。
人们很快就认识了凤凰台的评论节目,并意识到它在凤凰电视节目中的重要地位。
凤凰卫视资讯台成立当年,遭遇了震惊全球的突发性事件——“911”事件,资讯台进行了36小时不间断直播加评论,接力式转播纽约新闻和凤凰台记者在当地的报道,何亮亮则与曹景行、阮次山及被邀请嘉宾接力式进行新闻评论。
“911”事件的报道,使凤凰卫视资讯台声名鹊起,也成为了凤凰台诸多经典和传奇之一,使凤凰台的新闻与评论节目更加牢固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
凤凰卫视资讯台成立的10年,也是两岸三地政治、经济、文化大发展大变化的10年。这10年,中国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大,10年里重大和突发事件层出不穷,“有大事就有凤凰,有凤凰就有新闻+评论”,世界成就了凤凰卫视,凤凰卫视打造了新闻评论,而新闻评论造就了包括何亮亮在内的凤凰评论员队伍。
目前,凤凰卫视已经拥有了一支八九人组成的专职新闻评论员队伍,这在全球的媒体中都是非常独特的。凤凰评论员拥有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的专业背景,除专职新闻评论员外,凤凰在香港还拥有一批随叫随到的特约评论员,在北京、上海网络了一批学者做评论嘉宾。
伴随凤凰卫视对国际国内新闻的大量快捷报道,凤凰的评论员队伍以凤凰的视角提供分析和评论,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独具一格。
新闻评论员必须是个杂家
作为凤凰卫视的时事评论员,对所有领域的时事新闻都能进行深刻的评论是非常困难的。何亮亮说,新闻评论员必须是个杂家,学习是新闻评论员的常态。因为当你值班在岗时,会遇到各式各样的新闻,都要进行点评。除了自己的专业和评论轴心之外,评论员需要广泛涉猎,需要补课。比如,何亮亮认为自己的弱势是在经济、金融方面,所以平时就需要恶补这方面的知识,向书本学习、向同行及专家学习,“不懂得并不可耻,可耻的是不懂装懂”,何亮亮如是说。
时事评论的内容大多比较严肃,怎样才能做到运用受众欢迎的方式,解读严肃的话题?何亮亮对此颇有心得,他说新闻本身都有人物、细节、故事存在,挖掘细节、背景、故事,就能将新闻评论化严肃为鲜活。另外,抓取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文化、娱乐、市井新闻,进行剖析点评,也是吸引观众的一个很好的手段。
最令何亮亮兴趣盎然的是与中国有关的问题,如中国的发展、中国的领导人、中国的对外关系等等。
除了时事评论节目《时事亮亮点》、《总编辑时间》之外,何亮亮在凤凰还有一档历史文化类节目叫《腾飞中国》,每集虽只有3分钟、850字的容量,但是抓取了从1911年至2009年中国现代史中的重点和亮点。节目的播出率高达95%,这是让何亮亮引以为荣的一档节目,受众反响强烈,一些观众还来信和他进行讨论。
台下的时事评论员
广泛地浏览和掌握国内外新闻,这已经成为了他的一种生活习惯。生活中的何亮亮,几乎每天都处在准工作状态。
不论在家里、在办公室还是在路上,他都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搜集新闻,包括网络、ipad、电视、广播、报纸等。每天临睡和醒来时,何亮亮总会打开收音机,很多新闻线索都是从广播中得来的。而在办公室里,他可以从8台电视机中,搜索不同国家的电视新闻节目,广泛地获取信息和观点。
而工作之余,他喜好读书、看报、看电影、听古典音乐,他常常是一边看着浏览新闻一边欣赏网络电台的古典音乐。和很多人一样,他也喜欢旅游,但目前苦于没有充足的闲暇时间。
在对独生女的教育方面,何亮亮秉承“无为而治”的观点,不强迫、不专断,尊重女儿的正当爱好。所以女儿的成长,在父亲的眼里一直是健康阳光的。
如今,留学归来的女儿,和父亲一样,也是一名媒体工作者。初涉媒体,她常跑到父亲的书房中寻书来阅读,父亲也会推荐一些书目给她。
(文/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