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2001年加盟凤凰卫视,能操英、德语,具备良好的驾驭文字能力,并掌握高水平的摄影技术。他是凤凰单人单机采访的第一人,曾多次前往阿富汗、伊拉克作战地采访,独立拍摄制作过多部电视专题片,并曾参与凤凰多个大型直播节目的英语实时传译工作。2009年起担任新闻评论员,以理性、客观、观点鲜明的评论,完成了从记者到评论员的成功转型。他,就是郑浩。

“有新闻的地方,就有凤凰卫视。无论多远、多危险,我都会在那儿。”郑浩如是说。从报纸到电视,从文字到画面、声音、形象,一一涉猎,上学时不喜欢抛头露面的郑浩,恰恰投入了需要抛头露面的媒体。他说,他喜爱新闻工作,因为新闻工作极具挑战性;他还说,他认为自己有这个实力,所以就义无反顾投身媒体。
凤凰单人单机采访的第一人
加盟凤凰卫视资讯台,是郑浩事业、人生的重要一步。他感慨,凤凰卫视是一个能够充分展现、发挥新闻人才干、潜能的平台,凤凰卫视对他的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
2001年,凤凰卫视资讯台招人,从小就喜爱影像的郑浩决定一试。面试时,郑浩与负责招聘的凤凰领导一拍即合。初到凤凰的郑浩与当时的主持人陈鲁豫、曾静漪合作,担任《凤凰早班车》的编辑。一切的感觉都非常新鲜,与香港的传统媒体完全不一样,郑浩边学边做,并开始担任一线采访,跑的地方是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拉克、中东等地。
郑浩印象最深的是在阿富汗的采访。“9.11”事件不久,美国要攻打阿富汗。当年的10月初,郑浩继前期已经到达的两名凤凰台的记者进行接力式采访。

2001年12月19日,塔利班政权垮台后,首次有华人媒体记者进入阿富汗
战争一触即发,形势非常紧张,公路交通全部中断,也没有其他途径进入阿富汗。郑浩在巴基斯坦伊斯兰堡与美联社联系,完成了很多电视连线。那时的卫星不像现在发达,电视连线做起来非常麻烦和辛苦。“9.11”事件后,当全世界媒体聚焦阿富汗时,凤凰卫视及时发出了华语的声音,郑浩又亲历期间,这是他新闻生涯中值得骄傲的经历。
对阿富汗战争的采访,郑浩印象最深的是采访了一个圣战学校,这里有很多大人和孩子,他们每天除了念经、学习外,就是进行包括扔炸弹在内的恐怖活动的训练。能采访到这些,郑浩经历了许多波折,最后通过当地的一个帮助过美联社、CNN的名记者,获得了采访的途径。这个节目播出后,当时的一位台领导称赞:“这是我加入凤凰以来,第一次看到这样好的一条新闻!”

2001年10月,郑浩在巴基斯坦采访一所伊斯兰学校时与学员合影。这所学校其实是“圣战学校”,专门培养自杀式袭击者。2004年3月再回到巴国寻找这所学校时,被告知已经遭警方取缔。
另外一件给郑浩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是,采访了巴基斯坦齐亚哈克总统的弟弟,也叫哈克。前苏联进攻阿富汗时,他是巴基斯坦军事情报部门负责培训塔利班的。前苏联进攻阿富汗战争结束后,他又回到巴基斯坦担任劳工部部长。弟弟哈克对塔利班和本.拉登非常熟悉,他给郑浩讲了很多塔利班的内部情况,还给郑浩看了一封自己和塔利班的通讯文件。所有这些郑浩一行都进行了拍摄、电话连线,节目做完后,郑浩感觉特别有成就感。
阿富汗战争结束后,郑浩乘联合国专机,随中国外交部驻阿富汗工作小组飞赴阿富汗,采访了阿富汗第一届临时政府成立大会、总统卡尔扎伊就职、新任部长的第一次会议。独家采访了中国外交部驻阿富汗工作小组第一次回到驻阿大使馆。因为战争期间,大使馆关闭,只有两位当地老人看守。那面在大使馆飘扬了四五年的已经变旧的五星红旗被郑浩收藏,上面还签上了那两位老人的名字,因为在已经停发工资的情况下,那两位老人还一直忠于职守。郑浩笑称:“那面国旗应该是大使馆的资产,他们没有向我要,我就收藏了,后来还在凤凰卫视在北京举办的一次展览上展出过。”

2003年10月,郑浩第三次前往巴格达,这次是“单人单机”采访拍摄,独立制作了多部专题片。
在后来的伊拉克战争的采访中,郑浩3次赴巴格达,其中专题片“激战前夜巴格达”是郑浩单人单机采访、拍摄报道的,创了凤凰台记录。
经历了许多战争、灾难、死亡、伤痛的采访,郑浩更加深切地体会到生命与和平的珍贵。这是通过电视画面看到与现场真实目击所得到的完全不能等同的心理感受。
郑浩曾在阿富汗采访过一座被美军轰炸了的医院,当看到满目疮痍、听到大量缺少医药救治的受伤孩子的痛苦哭喊,郑浩再也压抑不住情绪,躲到医院的角落里,大哭了一场,因为他自己也有孩子。这件事,凤凰的同事都不知道。

2002年,郑浩在东帝汶报道。这是郑浩与中国两位维和警察合影。
让郑浩感觉快乐的是对东帝汶独立盛典的采访,那个国家虽然贫穷破旧,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独立自由时的欢欣鼓舞与尽情狂欢深深感染了郑浩。在这里,郑浩还采访了中国维和警察。
再坚持坚持就好了
勇敢进取的人,也会有恐惧和退缩。郑浩是那种面对恐惧和极限,用朴素的想法----“再坚持坚持就好了”来说服自己的人。
最令郑浩“不堪回首”的一次采访是“凤凰号下西洋”。
“凤凰号下西洋”是凤凰卫视横跨2004年至2005年的另一个电视创举,是华人媒体的第一次航海电视行动;是郑和下西洋路线的第一次完整再现;也是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第一艘启步的航船;还是第一艘走完这条航线的最小的船只(12米长单桅帆船)。凤凰卫视因此成为第一家采访制作最庞大、最完整、最详尽海上专题报道片的华语电视台。

郑浩在“凤凰号”上
“凤凰号下西洋”航程8个月,经越南、文莱、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泰国、缅甸、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印度、巴基斯坦、伊朗、阿联酋、安曼,最后抵达肯尼亚。
3名航行队员们在一叶孤帆中经历了台风、大浪、高温、曝晒、晕船等考验,最惊险的莫过于经历南亚世纪海啸,当时“凤凰号”就在震央区域的安德曼岛,正是在这里,凤凰号第一时间直击了印度洋小岛的重创。但海洋的魅力和队员们的毅力却让“凤凰号”乘风破浪,途经20国,最后抵达肯尼亚,完成了这次壮举。
郑浩参与了其中6个月的航行采访,海上的枯燥和工作的体力透支,加之晚间在电话里听到儿子奶声奶气的话语,郑浩真想抵达下一站时就撤退了。但是当第二天天一亮,面对晴空万里、辽阔海洋,郑浩的心情又豁然开朗,“再坚持坚持就胜利了”!在“凤凰号下西洋”航行中,郑浩完成了36集专题片的拍摄。
从记者到评论员
坚持以一线采访为依托,秉承理性、客观的理念,从2009年至今,郑浩完成了从记者到新闻评论员的成功转型。
郑浩认为新闻评论员需要理性、客观、全面的特质。一个评论员不在于表述的方式,不在于表述的观点本身,而在于看问题的出发点是否客观、全面、理性,是否能够逻辑缜密地表达观点,不能反反复复、摇摆不定。针对同一个问题的观点应保持一致性,不能前后矛盾。与此同时,新闻评论员要坚持走在一线,而不是依靠二手资料,否则评论就很难做到客观、全面、理性、深刻。

凤凰的评论员不配助手,都是自己搜集资料、追踪新闻、策划选题,有比较宽松的自主性。郑浩平时通过电视、权威网站汇集新闻资讯,从中捕捉评论选题和灵感。
郑浩常年不懈坚持写作,他说,文字功力对新闻人而言太重要了。电视节目受时间的限制,语言会匆忙。而写作则不同,它可以构思、打磨、重组,更经得起推敲,是对新闻人思维最好的历练。郑浩将来计划把自己做的评论集结成册。
生活中安静的慈父
父亲是儿子最好的老师,儿子是父亲心底的骄傲。
生活中的郑浩,和镜头前那个做记者时勇敢冲在新闻一线,做评论员时坐在主播台上点评天下大事的形象有些不同。他喜欢的东西,都和“静”有关。读书、看报、听音乐和看电影,他坦言自己从小在家里就是这个样子。

提到家庭生活,提起儿子,郑浩言语间满是骄傲和自豪。郑浩的儿子今年15岁,身高1.82米,已经高过1.80米的父亲。儿子从小学到中学学习成绩优异,一直取得全额奖学金,小提琴8级,钢琴10级,由于自己平时工作忙,培养教育儿子的时间很有限,郑浩觉得儿子的成绩得益于妻子的大量心血。

不过,郑浩坚信一点,那就是:父亲是儿子最好的老师。36岁才有了儿子,又是郑家的独苗,他只要有时间就不会放松对儿子的德育教育。为了培养儿子的勇敢进取,从小并不喜欢体育运动的郑浩,一有空闲就会陪儿子打篮球。从小,他就这样教育儿子,男孩子要学会三点:一要勇敢,二要敢于承担,三要有责任心。而儿子现在的表现,也很令他感到欣慰。
与郑浩的一席交谈之后,想用什么来形容他。他究竟像什么呢?像一片深海!像一片表面看似平静的深海,海底却波涛汹涌,充满激情和能量。平静是因为他日常好静,喜读书、爱思考、勤写作,是因为他性格里的不是张扬;而平静背后的激情与能量是因热爱和实力而起的勇敢追求、不懈努力与一如既往......
(文/小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