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凤凰特派记者陈淑琬:海地七天七夜(独家组图)

(2010-01-27 13:48:40)
标签:

凤凰卫视

特派记者

陈淑琬

海地

采访

见闻

分类: 直击大头条

陈淑琬,凤凰台北站记者,海地地震发生后,她和同事跟随台湾救援队辗转抵达海地,第一时间对震后海地的搜救、援助、医疗、民众生活等做了详细的报道。24日,她和同事随搜救队撤离回到台湾。淑琬说,虽然人已经回来,但是心里却还一直挂念着那个叫海地的地方......

凤凰特派记者陈淑琬:海地七天七夜(独家组图)
记者在现场也是一份协助救援的力量

凤凰特派记者陈淑琬:海地七天七夜(独家组图)
和救援队一起行动

凤凰特派记者陈淑琬:海地七天七夜(独家组图)
凤凰五人报道组:陈淑琬、张世欣、梁培伟、赵宏(后)、陈佑彬

 

辗转到达

得知可以去海地的消息,根本没有时间多想,收拾设备,出发。一共换了三班飞机,从台北出发飞到洛杉矶,再从洛杉矶飞迈阿密,然后从迈阿密飞多米尼加,最后从多米尼加坐小巴走陆地,终于震后第四天抵达了海地。

凤凰特派记者陈淑琬:海地七天七夜(独家组图)

等待救援奇迹


 

惊心的场景

淑琬说,走在地震后的太子港街道,看到的,闻到的,让她觉得实在太触目惊心。中国人讲死者为大,每次遇难死人都要挖,挖出来之后用尸袋处理好,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但海地人不同,她那时候跟墨西哥救援队去一个地方,闻到很臭,转眼看到旁边的车里压着一具尸体,从外面能看到两只脚。在那里,除非是自己亲人会想到挖,其他人觉得死了就死了,过去了。尸体横陈在大街上,人在旁边当作没事一样走过去。在海地讲话的时候,手要不断的挥,因为身边全都是苍蝇。而当地人就那样生活,很麻木,没有眼泪,没有表情。太子港所有的房子都是倒塌的,三五步远就有人烧东西,空气很脏,不是东一块黑烟就是西一块灰烟。地上留着地沟水,垃圾聚集在一坨,放在角落焚烧。市场就交杂在断壁残垣当中,不断有人把物资运过边境来卖。他们就在垃圾堆旁,一些闻不出来是什么味道的脏水旁边生活,坐在那发呆、漫无目的的拼命走或者跟别人聊天。而小孩坐在垃圾堆旁边啃着一个烂橘子,就是这样。

凤凰特派记者陈淑琬:海地七天七夜(独家组图)
太子港每天都有地方在烧东西

凤凰特派记者陈淑琬:海地七天七夜(独家组图)

路有暴尸,但现场人来人往

对于现在的海地,淑琬觉得,现在最大的担心是发生大规模的传染疾病。这么多人被埋在里面,当地又对死者不重视,只想到挖活的,这个问题很严峻。事实上,UN(联合国)所公布的数字被救援队认为远远不及在现场所评估的数字,比如十个地方,UN觉得已经挖了9个了,但是对救援队来讲,还有一半的地方都没去过。挖跟没挖也一样,尸体都没被挖出来,很难统计。在太子港看到的每一块土堆里面都会有尸体,所以在街道上空气的味道是臭的。离开的时候,凤凰的两组记者把衣服都丢掉了。尽管有过水洗过,但实在没有办法去掉衣服上的臭味,只能扔掉。

凤凰特派记者陈淑琬:海地七天七夜(独家组图)海地人的家成了现在这个模样,到处都是灰灰的

 

恐慌的眼神

海地采访的几天,淑琬发现,当地没有任何人愿意住到建筑物里面,以前的高尔夫球场、公园、野地里,全部都支满了帐篷。帐篷很简单,用木条作支架,大片的布或者塑料、甚至是几块链接起来的毛巾都做成屋顶。而且,也根本没有看到任何一个像咱们这边灾后安置居民的集中区里的组合屋或是帐篷。在海地,只有伤残的人能得到安置,手好脚好的人不会被UN在资源分配方面列为优先救济的对象。

凤凰特派记者陈淑琬:海地七天七夜(独家组图)

采访医疗站

凤凰特派记者陈淑琬:海地七天七夜(独家组图)

最让淑琬惦念的一家

淑琬采访了一个医疗站,很多受伤的人就被安置在战前的空地上,这些人是比较幸福的,一些义务的医护人员也会在空地中巡视。这区域里的人比起街上的游民更安心一些,但是眼神当中,还是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为吃的、用的、穿的全都要靠配给。有其他国家的医疗队进来,灾民就睁大眼睛看。他们语言不通,当地大部分人说克里奥尔语,官方语言是法语,如果说英文的话还算是知识分子,有一定水平。

 

纯真的笑容

淑琬说,海地人说话都是没有经过修辞或掩饰的,很直接。在采访中,淑琬和同事遇到了很多善良的海地人,他们长期以来认为他们的声音是不被外界听见的。海地普通人的欲望很简单,有一瓶水,就能非常高兴;出去一整天得到一包饼干,他就觉得这一天是幸运的;去看当地的小朋友,眼睛亮亮的,看着你就来抓你的手。小朋友脸上还看得到淡淡的,浅浅的微笑。大人们即便没有笑,也没有眼泪。有一幕很有趣,淑琬拿着数码相机问一个妈妈可不可以拍她和她的孩子,她用手比划说可以。淑琬拍完之后立刻给她看,她们就笑了,显然从来没见过拍完照片直接就可以看的。老人家很惊讶,瞪大眼睛,出现了难得的笑容。

凤凰特派记者陈淑琬:海地七天七夜(独家组图)
与获救小女孩Mia和Mia的妈妈合影

凤凰特派记者陈淑琬:海地七天七夜(独家组图)

难得的笑容出现在孩子们的脸上
凤凰特派记者陈淑琬:海地七天七夜(独家组图)
有破轮胎当玩具就已经很开心

凤凰特派记者陈淑琬:海地七天七夜(独家组图)
孤儿院孩子拿到水时的兴奋

 

极限的挑战

在海地,记者和救援队员一样,食物都是自带的。可在那个地方很奇怪,大家都很省,其实一天喝三四瓶也没问题,带的都够。但是各国都一样,都很节省。比如台湾救援队,泡茶的杯子和吃饭的碗用完都不洗,觉得会浪费水,所以只用带来的毛巾或者卫生纸擦干净,也没有免洗餐具之类的。“像我就喝一瓶水,男人比较辛苦、出汗多,也只喝两瓶。”淑琬说,“地震前当地一瓶水可能只有几分钱而已,现在价钱飙升到四美金,怎么可能买得起?所以救援队出去的时候,车子门窗都要紧紧关起来,被人看到里面有食物会把车子都弄翻的。”如果跟着救援队的话,就有专门负责伙食的后勤,一般吃的是快餐包,加些热水过一会就有米饭和菜,像军用的食品,有时也煮方便面。但淑琬和同事在现场没时间也没心情吃,三十五六度的气温,整个人都口干舌燥,所以只是咬一咬饼干喝点水就算对付了。

凤凰特派记者陈淑琬:海地七天七夜(独家组图)
用保特瓶做成不烫手的临时水杯,吃泡面,已经很幸福了 

凤凰特派记者陈淑琬:海地七天七夜(独家组图)
帐篷外的草坪上连夜赶制新闻

震后的海地,可以想象,基本没地方住,淑琬笑着说,“其实也不用睡,海地的白天是中国的晚上和下午,白天不用说肯定一直在工作,回去以后晚上赶发稿,就是24小时不停地在做这些事情。每天能睡一两个小时就很幸福,不过真的很难睡着。每次连线完大概是凌晨3、4点了,而7点又要行动了。”在当地,淑琬的最高纪录是三四天没洗澡,第四天她实在受不了换了衣服简单擦了擦。直到撤退到多米尼加,一个多星期以来才第一次洗头,洗头水都是黄色的,很多沙石尘土都埋在发根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