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理查德·林克莱特是个又诚实又奇妙的导演,他忠于时间,又喜欢戏弄时间,喜欢在一部电影里集中展现24小时的微妙,又在作品与作品间拦上残酷的9年。而最新的《少年时代》是看起来就很符合并且也只能符合“林克莱特”风格的作品,起初是一个实验性的作品,从2002年开始每年拍不到一个月,男主角6岁入组扮演一个叫梅森的男孩,在这12年里,他一点点长高,中间有两年胖的像个小皮球,接着又渐渐脱出个英俊少年的轮廓,长出喉结,完成初恋和初夜,完成中学学业,待到他最终进入大学,这部电影也走向尾声,成为2013-2014年度最受人瞩目的“零差评”电影作品。
纵向的十二年固然惊人,横向的容量才是这部电影给人静水流深之感的关键缩在,这既是一部美国平民社会的风情画,也是少年成长的教科书:梅森从6岁开始就要面对父母离婚,妈妈又再婚两次均以失败告终。还有家庭暴力、校园霸凌、成长选择、几乎每一个环节,观众们都要饱含忧虑的,看着小男孩在距离堕落一步之遥胆怯收脚,他最终没有能像大多数美国校园青春片的男主角一样,经历了坠入谷底又反弹跃起的戏剧性。很萌的小男孩就这么一路忧郁多思内向感伤又波澜不惊长大,读冯内古特,热爱摄影,被假文艺真俗气的女朋友狠狠甩,到了18岁,他似乎有希望成为一个勤奋好学,又极具浪漫文艺气质的美国青年,看到这里简直是恍若隔世,这真的不是《爱在黎明破晓时》三部曲男主角杰西的前传?
http://s7/mw690/001NfU3tgy6LkWzFF9s16导演把戏剧性和冲突严格控制在一条线下,不管观众们怎么期待矛盾爆发,但大多被后续剧情自然消化。这十二年的实验,归根结底,导演是在以时间为观察对象作实验:看它如何挥动巨大的雕刻刀,剃掉多余的块料,而观众不知道它心之所欲,不知道它的宏伟蓝图,看似随心所欲的展示和呈现,让所有人相信:这个就是真实。林克莱特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不是没有详尽的剧本,而且就在拍第二年的时候他已经想好了最后十分钟怎么拍,但是他也说每一年他都要重新剪辑一遍片子,“如果时间多的话就一起再剪第二遍……边看边构思怎么为我‘渐渐老去’的演员们编之后的戏——这简直就是像在规划我的人生一样”。这也很好解释了为什么有些片段看起来并不是那么流畅和连贯,梅森的长大无可避免,导演在其中的挣扎与焦虑也很诚实的体现出来。
http://s4/mw690/001NfU3tgy6LkWA2tbRc3世间并无完美之事,所谓“零差评”“全满分”等等确实有过誉之嫌,但我想这些好评其实也反映了当下这个浮躁年代里,人们对于肯用心埋首十二载、踏踏实实记录时间的导演以及众多演员的肯定与赞美。中途的确也有演员退出,小男主角也一度迷茫,扮演姐姐的演员是导演的女儿,她参演了几年之后请求爸爸吧自己这个角色写死,事实上,成年后的姐姐确实不如小时候那个疯狂崇拜小甜甜的胖女孩可爱又外向了。这种虚虚实实的交叠,是可以被细心观众体察出来,正如本片有时会在重要的地方绕过去,在看似无关紧要的地方又停了下来。这种对于观众观影耐性的考验恰好与我们的日常经验相似:那些欢乐的时光很短暂,而痛苦很难一笔勾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