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们和高群书们:骂着把钱挣了
(2013-09-02 22:48:10)
标签:
娱乐 |
文/柏小莲
关于《小时代1》的嘴仗在上映之后开打,影评人周黎明、文化人史航对战紧密团结在以郭敬明为核心的《小时代》粉丝和营销团队,反而间接鼓励了不少人钻进电影院想一探究竟,看看是不是真的如周黎明所说想过的上片中人物的生活非要傍大款不可。郭敬明的反驳微博里仍然不忘叙述了一遍剧情,并加上了一句赌气般“你看见什么你就是什么”。
而到了《小时代2》,排片从强势的50%下降到三成多一点,显然更需要更多的话题和更激烈的吵架。于是宣传方陈姓总监出长微博一篇,依然紧紧抓住郭敬明的“票仓”人群——十几到二十岁之间、受教育程度有限的二三线城市青少年,以第一人称“我们”作为情感纽带,发表了对这个“黑暗世界”气壮山河的宣言——“我们是脑残粉,但我们不脑残”,相信又会百万小女生一边哭昏一边掏出零花钱去坚定支持“我们自己”的梦想。
大概是《小时代1》的碾压式排片把小伙伴们吓住了,与之档期冲突的导演们几乎都坐不住了,《青春派》的导演刘杰表达的比较隐晦,但《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导演高群书发言就暴烈的多,虽然高群书参与了电影局出面安排的与郭敬明的恳谈会,并表示大家都和解了,但第二天凌晨,高群书还是发表了一篇长微博,再次把与《小时代》的纷争摆上台面,微博中一一详谈了骂战、电影提档等细节,用词毫不客气“粉丝们为护主,谩骂一切对自家教主的批评这种恶习已经成了网络癌症。网络江湖,人人谈粉丝色变。教主们不但不制止粉丝们的疯狂,显然很享受这种助阵,老板们也很享受粉丝们带来的利润”,“老不死的也是强大的一群,不会无条件无休止忍受小崽子们任意欺凌侮辱的。”
这既是反击,也是策略。不管你是不是这样认为。哪怕是意气用事或居心险恶,但凡能帮忙把观众拉进电影院,拍出真金白银买票和爆米花的言论,都是不折不扣的营销手段,而当下国产电影在上映前前后后的营销大战,是比电影本身更多亮点。已经有好几位电影记者和影评人哀嚎,为什么我们永远都在讨论票房、营销手段、永远都在骂架,就是不讨论电影本身。
比如前段时间上映的杜琪峰的《盲探》口碑良好,从编剧到导演再到主演,阵容不能不算强大,但是因为这个故事的话题性很少,宣传方的策略也过于老实诚恳,规规矩矩的专访、明星发微博转微博、导演编剧专访、发微博转微博,风平浪静,心平气和,于是片子的票房也如他们的宣传一样不温不火,最终票房收官是2亿多,虽然比不了《小时代》的4.8亿,却已经算是杜琪峰最好的票房成绩了。而反观《小时代1》上映前后,郭敬明一个人就抵得上千军万马,他在国内所有重要周刊的封面巡演了一圈, 从时尚类的到新闻类的,他自己一个人的话题比杜琪峰韦家辉刘德华郑秀文四个人加起来还要多,还要劲爆,他超强的表达能力和表达欲,把电影宣传活活做成了个人秀。
这没什么不对,本来愿意买票观看的群体中仍是以郭敬明的粉丝占绝大多数,剩下的人出于好奇、猎奇、甚至带着幸灾乐祸的心情走入电影院,想看看这个在一部分人心中声名狼藉、在另一部分人心中却如满天神佛的最有争议的80后少年究竟给青春交上了一份什么样的成绩单。最有趣的是,如果电影是一座学校,郭敬明门门科目都不及格,却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大谈艺术与商业的平衡,这让众多在圈内摸爬滚打的老前辈们确实难以接受,换句话说,你大可以在我们都不熟悉的领域赚了那么多的钱,为什么还要挤进来分我们的羹?
一部电影的质量把控首先要落于前半程。从策划到剧本完成,决定了一部电影的三观和立意,一旦决定启用郭敬明或赵薇这种(类)明星导演,那么这个过程的任务就更重了几分。而走粉丝电影路线,到目前为止却是一条屡试不爽的捷径。目前能从中国观众口袋里尽情掏钱的电影,要么是粉丝电影,要么就是源于现实又稍稍高那么一点于现实的电影,泰囧、北西不是粉丝电影,但是他们有足够完整的故事,有一些戳动当下观众内心的东西。数据的同时也会掩盖一些问题,票房跟艺术成就不能画等号,名垂影史的票房失利作品比比皆是,就像你不能以一场战役的死亡数字对比就能推论一场战争的结果,长期处于数据迷恋, 营销变得比电影本身重要(现在已经是了) 凡事都用票房说话,最终是会向最低兼容妥协。
中国电影目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观影需求与电影人单一、薄弱、低下的电影制作水平之间的矛盾。而当一部电影上映之后,又变成了绞尽脑汁的电影营销人员与观众尚未成熟的观影习惯之间的矛盾。像杜琪峰的《盲探》也好《夺命金》也好都是口碑之作,这些电影的质量虽合格甚至上乘,却缺少把观众拖进电影院的动力,围观骂架才有参与见证历史的感觉。越是影片质量堪忧,越是喜欢寻找强悍的营销团队,频繁制造话题,因为他们太懂得一部糟糕电影首周票房的重要性,时代的宣传方为了把媒体的影响力掐灭于无形,完全取消了对媒体的提前放映,也就是娱乐记者行业内所说的“口碑场”,如果能过得了挑剔的记者这一关,对后期宣传推进非常大。《小时代》减少专门排给媒体的口碑场,就是怕影响票房。而在上海电影节的首映场里,放进去的是几百个经过精心挑选的郭敬明的粉丝,持证记者被拦在门外。
小时代在营销上使用的种种手段,也是观众所无法预知的。比如在某网站举行关于小时代的“微访谈”中,原本由网站人员邀请了持正反意见的双方影评人出场讨论,但是因为该网站作为小时代的独家官网,小时代的营销总监亲自出马选定了与他们合作甚密的几位影评人嘉宾,对小时代进行“打是亲,骂是爱”的探讨,把火药味变成了温情脉脉的期待,满眼粉红的希望。
对于烂电影的营销就是附骨之蛆,越是烂的电影卖出了高价钱,越证明营销手段的高超,把人骗进电影院之后,越会让人欲哭无泪。观众们仍然是没有决定权的。苛责观众的口味固然不智,但郭敬明们的精准背后的投机与各种浮夸的营销手段又能对这个电影市场有多大的帮助?而到底拍一部烂片对观众伤害大,还是他们红眼撕咬档期对观众的伤害大?又或是被各种宣传手段忽悠进影院又看的不知所措的失望而出伤害大?也许再来十部盆满钵满的《富春山居图》,再来二十个满怀恶意的《小时代》,你们就能有答案。
原载于《南方人物周刊》,有删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