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导学案二
(2012-03-07 10:32:50)
标签:
导学案例校园 |
分类: 语文家园 |
盐阜中学初三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执笔人
课题 |
朝花夕拾 |
课型 |
新授课 |
课时 |
2 |
|
学 习 目 标 |
1.继续指导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引导学生用粗读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2.了解作品诞生的文化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 3.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对重要的作品作深入的了解。 4.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其语言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2.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 3.引导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 |
|
||||
课 前 预 习 |
学 法 指 导 |
1.作批注:在阅读文章中精彩段落时,边读边想、反复细读,可以理清情节,可以欣赏语言、写法等。 2.写读书笔记:阅读时,总会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平时我们应把独特的感受及时地记入读书笔记本。人物性格、人物语言、人物命运,甚至细节,优美词语、名言警句、精彩片段也可作为读书笔记的重要内容。 |
||||
相 关 链 接 |
鲁迅作品的阅读障碍,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比较明显的,一是创作背景,二是生活经历(其实也是创作背景的一部分),三是创作视角,四是目的方法。对此,我们选取以下几个具体问题,作一下大致梳理: 1、创作时间 1926年。具体说,从1926年2月起,至11月止,时间跨度不足一年。 2、经历事件 主要有①女师大事件;②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③“三一八”惨案;④赴厦大任教; 3、创作视角 4、文体特点 杂感
小结:“由女师大风潮所引起的鲁迅和‘现代评论派’的论战”,“不仅在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学史,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在鲁迅自身思想的发展上,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场论战引发了鲁迅的很多思考,使他产生了一系列的作品,如《朝花夕拾》,《野草》,《彷徨》的后半部,以及《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的续编》里的杂文,实际上构成了鲁迅创作的一个高潮。” |
|||||
知 识 预 习 |
《
藤野先生 |
|||||
课 堂 探 究 |
一、联系作品,分析人物 找出在全书中你认为认为描写得最好或者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 附:人物形象简析: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
二、赏析片断,写出感受 精彩片段之——《阿长与山海经》 1.通过粗读,了解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 2.通过精读,认识阿长是一位怎样的旧中国劳动妇女 3.通过品读,了解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感情。 4.通过拓读,学习感受生活,学会默读他人。(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教师归纳: 1.(1)“谋杀”我的隐鼠。
(3).摆“大”字的睡相。
(5).“长毛”的故事。 2、阿长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愚昧无知、略带粗野,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她有着淳朴、宽厚、仁慈的美德。 3、文章是按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组织安排材料的。这种前后感情的变化,实际上就是: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见课文的最后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三、指导阅读,归纳手法 1.《朝花夕拾》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2.运用这些艺术手法的好处是什么? ⑴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 ⑵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 ⑶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 ⑷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⑸运用对比手法。 附:《朝花夕拾》的艺术手法: 1. 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2.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3.擅长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4.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如在《父亲》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5.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四、拓展思维 五、结束语
《朝花夕拾》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事,同学们尽可以随便翻翻。待他年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人生阅历,回忆所及,再来细读,我敢说,你一定会温故而知新,掩卷三思,唏嘘不已。 |
|||||
巩 固 训 练 |
当 堂 练 习 |
1.《五猖会》主要记述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短文描述了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 2.《五猖会》前半部分在谈迎神赛会时,主要谈及哪两件事? 3.《五猖会》为什么用将近一半的篇幅谈迎神赛会?在《朝花夕拾》其他篇章中有没有类似的写法? 从表面上看,是为了突出赛会的盛况,强化了“我”对“五猖会”渴盼的心情;《阿长与〈山海经〉》中也有类似的写法。 4.《五猖会》中提到了哪两处古迹?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5.文末说:“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你觉得仅仅因为父亲的阻难吗? “我”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其中的原因与其说是因为父亲的阻难,还不如说是对五猖、梅姑的反感。作者刻意引用《聊斋志异》中的有关记述,借以表述自己的看法,从而揭露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虚伪。这一点,联系前面写到的“上海的旗袍”等内容,也是一致的。 6.点评中说:“文章最后一句画龙点睛,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你认为这里所指的“封建思想习俗”指什么? 应该是指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虚伪。作者在《小引》中写道:“文体大概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当时,“三一八”惨案发生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兴起学潮,鲁迅和一些学生一样,被列入黑名单。在亲友和学生们的敦劝下离家避难。从1926年3月底到5月初,鲁迅住在山本医院、德国医院,法国医院等地方。期间先后写成的《二十四孝图》、《五猖会》等文章,都痛斥了封建道德的虚伪,只是前一篇直白,后一篇相对含蓄一点而已。 |
||||
课 后 作 业 |
一、选择题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的百草园里的植物有(ABCD)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的百草园里的动物有(ABCD) 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的百草园里的景物有(ABC) 4、鲁迅在三味书屋学习时从事的学习活动有(ABC) 5、鲁迅上课时常趁先生不注意用荆川纸绣像,绣得最多的是(AB)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与“怪哉” 这个典故无关的人物是(ACD) 7、《父亲的病》一文的体裁不是(ABD) 8、《父亲的病》一文中的“父亲”不是(ACD) 9、《父亲的病》中给父亲看过病的医生有(AB) 10、《父亲的病》中父亲得的病不是(BCD) 11、给父亲看过病的那位不知名的“名医”常用的“药引子”有(ABCD) 12、《朝花夕拾》中提到“百草园”的作品有(AB) 13、鲁迅作品中提到给父亲治病的那位 “名医”常用的“药引子”的作品有(AB) 14、《琐记》中提到的人物有(ABC) 15、鲁迅在南京雷电学堂学习时所做的功课有(ABC) 16、鲁迅在南京矿路学堂学习时所学的功课有(ABCD) 17、鲁迅在南京矿路学堂学习时阅读到的新书报有(ABC) 18、藤野先生不是(BCD) 19、鲁迅先生到日本留学前不在以下这些地方读书(ACD) 20、鲁迅一生思想发生巨大转折的地方不是在(ABC) 21、鲁迅变化了的思想不是(ACD) 22、导致先生思想发生巨大转折的原因是(CD) 23、下列各项属于藤野先生相貌特征的是(ABC) 24、为说明“物以稀为贵”,作者举的例子有(AB) 25、“匿名信事件”中引用《新约》上的句子不是(ABD) 二、 判断题: 1、《藤野先生》写于作者在厦门大学任教时。(∨) 2、《范爱农》是一篇小说。(×) 3、 藤野先生的全称是藤野严九郎。(∨) 4、《藤野先生》中“匿名信事件”里引用《新约》上的句子是“你改悔罢!” (∨) 5、“黑瘦”、“浓墨的隶体‘一’字须”都是藤野先生的相貌特征。(×) 6、导致鲁迅先生思想发生巨大转折的原因是“看电影事件”。(∨) 7、鲁迅先生到日本留学前在北京读书。(×) 8、《父亲的病》中给父亲看过病的第二位医生叫陈莲河。(∨) 9、《父亲的病》中也提到过“百草园”。(∨) 10、《父亲的病》一文中的“父亲”是虚构的人物。(×) 1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与“怪哉” 这个典故有关的人物是东方朔。(∨) 12、鲁迅上课时常趁先生不注意用宣纸绣像。(×) 1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的百草园里的景物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 14、红脸关公属于《五猖会》中所写的迎神赛会上装扮的鬼物。(×) 15、《无常》中写到的“无常”是一种鬼神。(∨) 16、《五猖会》中作者对父亲让我背《鉴略》的情景印象深刻。(∨) 17、《五猖会》中作者对急于去看的东关五猖会的盛况没有具体描绘。(∨) 18、《父亲的病》中父亲得的病不是水肿。(×) 19、《父亲的病》一文的体裁是小说。(×) 20、“五猖会”上表演的节目有高跷、抬阁、马头。(∨) 21、出自《二十四孝图》的故事有子路负米、黄香扇枕、陆绩怀橘和哭竹生笋。(∨) 22、《二十四孝图》是一部宣扬封建孝道思想的著作。(∨) 23、《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管《山海经》叫“画儿书”。(×) 24、《狗•猫•鼠》写到了作者养隐鼠的经历。(∨) 25、除“小引”和“后记”外,《朝花夕拾》正文共有10篇。(∨) |
|||||
反 思 总 结 |
|
|||||
格言警句: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