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导学案一
(2012-03-06 16:33:04)
标签:
导学案例校园 |
分类: 语文家园 |
盐阜中学初三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执笔人
课题 |
朝花夕拾 |
课型 |
新授课 |
课时 |
1 |
|
学 习 目 标 |
1.继续指导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引导学生用粗读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2.了解作品诞生的文化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 3.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对重要的作品作深入的了解。 4.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其语言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2.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 3.引导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 |
|
||||
课 前 预 习 |
学 法 指 导 |
《朝花夕拾》回忆的是作者童年、少年和青壮年时期的生活,大多与故乡的人和事有关联。中央电视台有一个关于鲁迅的专题片,其中开篇就说:对于故乡绍兴,鲁迅一直怀有一种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情。在他的一系列作品里,鲁迅对故乡表现出热爱、崇敬,甚至终生的眷恋,而另一面则又充满了憎恶、决绝,甚至诅咒。这和他最初感受的凄风苦雨和人情冷暖,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一点,我们在“小引”中,也可以看到。而这种复杂矛盾的感情,势必倾注在他的作品里,或隐或现。阅读时一定要走进文本,深读细思。 |
||||
相 关 链 接 |
【背景介绍】 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 1925年11月2日,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部务会议决定,小学生要读经,自初小四年级起,每周一小时,直至高小毕业。北洋军阀竭力鼓吹那些所谓“以正人心而厚风俗”的读物。上海出版了《男女百孝图全传》作为“家庭教育的好模范”的必读本。《朝花夕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其用意,正如许广平在讲到关于鲁迅对待儿子海婴的态度时所指出的那样:“他自己生长于大家庭中,一切戕贼儿童天真的待遇,受得最深,记得最真,绝不肯让第二代的孩子再尝到他所受的一切。尤其是普通的所谓礼仪,把小孩子教成木头人一样,见了人都不敢声响的拘拘为仁”。鲁迅希望儿童“敢说、敢笑、敢骂、敢打。”(《欣慰的记念》第183页)因而,《朝花夕拾》中的许多作品,是对封建教育制和封建家长制的无情鞭挞。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
|||||
知 识 预 习 |
1.收集鲁迅的相关资料。 2.利用课外时间到阅览室读《朝花夕拾》这部书,了解本书的写作背景和全书内容。 3.填空:
(1)《朝花夕拾》全书 (1)十;小引;后记;散文;童年 少年 青年;记叙文;散文。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 |
|||||
课 堂 探 究 |
一、导入课文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早在三十年代,他的作品就已被编入学校教材;解放后,他的文章更是频频出现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课本中,并成为经典篇目。可以说,一代又一代的新中国人,无不是在鲁迅思想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的确,鲁迅作品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大多如“无花的蔷薇”,而在这蔷薇丛中唯一开着花的,当数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了。 二、《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 1.童年的温馨,充满趣味的童心世界 ①《小引》§4 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无限的趣味……” ③《狗·猫·鼠》§9(喜欢小动物) ④《无常》对民间艺术、地方习俗充满兴趣。对连环画、花纸、民间故事、迎神赛会和目连戏等,都有着浓烈的兴趣与爱好。 2.童年的压抑与伤害 ①《五猖会》中“背书”一段(父母不懂孩子心理,自以为教育得法,却严重地伤害了孩子的心灵。) 3.青年时代冲破家庭束缚,探求、抉择人生道路 ①《琐记》学地学、矿物学(金石学)、赫胥黎《天演论》
②《藤野先生》 4.怀念亲人师友 ①喜欢的人(“无常”、长妈妈……) ②敬重的人(藤野先生、寿镜吾) ③同情的人(范爱农) 5.作为“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士,鲁迅先生从来没有忘记过战斗。 ①《父亲的病》中对“庸医”的讽刺; ② 对中医的偏见:“绍兴几个名医,”借行医诈取病人钱财,痛恨迷信与落后; ③ 《琐记》衍太太:居心险恶的人; ④对黑暗腐朽的现实的还击、痛斥。 三、各篇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1.《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侯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2.《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侯的保姆。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3.《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可怜。 4.《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5.《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橱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7.《父亲的病》——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8.《锁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9.《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10.《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
|||||
巩 固 训 练 |
当 堂 练 习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4)、《阿长与〈山海经〉 》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
(3、③;
4、称呼的由来,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大”字形的睡相,一肚子烦琐的道理,给“我”讲长毛的故事,谋害“我”的隐鼠等; |
||||
课 后 作 业 |
选择题 1、下列人物不是《朝花夕拾》作者的是(D) 2、《朝花夕拾》是一本( A ) 3、鲁迅先生的籍贯是(C) 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百草园”在(A)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三味书屋”是作者何时求学的地方(A)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三味书屋”是(D) 7、寿镜吾先生是鲁迅在何处求学时的老师(A) 8、藤野先生是鲁迅在何处求学时的老师(D) 9、藤野先生的全称是(D) 10、《藤野先生》回忆作者早年学医时的生活经历,地点不是在( C ) 11、《朝花夕拾》结集出版前,曾在何处连载(A) 12、《朝花夕拾》在报上连载时的栏目叫(A) 13、除“小引”和“后记”外,《朝花夕拾》正文共有多少篇(B) 14、《朝花夕拾》正文前的“小引”讲的是《朝花夕拾》的(B) 15、《朝花夕拾》正文后的“后记”讲的是(D) 16、《狗•猫•鼠》是一篇(B) 17、《狗•猫•鼠》写到了作者何种生活经历(C) 18、《狗•猫•鼠》开头提到的“名人”“教授”“大脚色”“负有指导青年责任的前辈”是(A) 19、《阿长与<山海经>》中提到的“阿长”是作者家的(A) 20、《阿长与<山海经>》中提到的“阿长”是作者家的(D) 21、《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是对本人的(A) 22、《阿长与<山海经>》中提到,“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称“阿长”为(A) 23、《阿长与<山海经>》中提到,“我的祖母”称“阿长”为(B) 24、《阿长与<山海经>》中提到,“我”一般情况下称“阿长”为(C) 25、《阿长与<山海经>》中提到,“我憎恶她的时候”称“阿长”为(B) 26、《阿长与<山海经>》中提到,“阿长”这个称呼体现其人的特点是(D) 27、《山海经》是我国的一部() 28、《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管《山海经》叫(C) 29、《二十四孝图》是一部宣扬何种思想的著作(A) 30、下列神话出自《山海经》的是(C) 31、下列神话不出自《山海经》的是(D) 32、出自《二十四孝图》的故事有(A) 33、不出自《二十四孝图》的故事有(A) 34、出自《二十四孝图》的故事有(C) 35、不出自《二十四孝图》的故事有() 36、《五猖会》写的是一种(A) 37、举办“五猖会”的地点是在(B) 38、“五猖会”中的“五猖”指的是(A) 39、下列项目中属于“五猖会”表演节目的是(A) 40、下列项目中不属于“五猖会”表演节目的是(D) 41、《五猖会》中作者写急于去看五猖会的情景类似于(A) 42、《五猖会》对急于去看的东关五猖会的盛况(B) 43、《五猖会》对父亲让我背《鉴略》的情景(A) 44、《五猖会》中作者对东关五猖会的盛况(D) 45、《五猖会》中作者对父亲让我背《鉴略》的情景(B) 46、《无常》中写到的“无常”是(B) 4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迎神赛会上所扮鬼物的是(D) 48、下列各项中属于迎神赛会上所扮鬼物的是(A) 4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的百草园里的昆虫有(C) 50、《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未写到的百草园里的昆虫有(D) 5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的百草园里的植物有(B) |
|||||
反 思 总 结 |
|
|||||
格言警句: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