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中考题集锦三
(2011-06-04 16:36:20)
标签:
中考试题教育 |
分类: 语文家园 |
2006年湖北省鄂州市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⑤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⑥给以书,遂成大学⑦。
{注释}①匡衡:汉朝人。②不逮:指隔壁烛光透不过来。逮,及、到。③大姓:大户人家。④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⑤佣作:做工辛勤劳作。⑥资:借。⑦大学:大学问家。
20、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②礼愈至
③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④主人怪问衡
21、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或遇其叱咄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
以书映光而读之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①
23、甲、乙两个文段分别写了哪些事例(故事)?(3分)
甲文:
乙文:
24、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可谓都取得了成功。请从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角度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3分)
答:
【参考答案】20、①借 ②周到 ③报酬 ④感到奇怪 21、D22、①我站在他旁边侍侯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②主人被感动了,赞叹他的精神,把书借给他,后来,他就成为大学问家。23、甲文:①“余”凭诚信借书苦读。②“余”毕恭毕敬请教老师。乙文:①匡衡凿壁借光读书。②匡衡劳作不求报酬借书。24、一个人要在学习上有所成就,就应该:①刻苦勤奋 ②博览群书 ③虚心请教。
2006年吉林省中考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15分)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答:
答:
答:
答:
(一) 文言文阅读(15分)
2006陕西省(非课改实验区)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18题。(7分)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6.请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加上标点。(2分)
17.下面句子与“今诸生学于太学”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18.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段观点,并联系学习实际,谈谈你对文段的理解。(3分)
概括观点:
联系实际谈理解:
16.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每答对2个标点给1分,共2分)17.A
(多选或错选不给分)18.这样好的条件下学业不成,并不是天资差,而是自己不专心。联系实际谈理解略。(概括观点1分,理解2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用原文概括观点不得分。未联系实际或理解不准确.酌情扣分)19.(1)平定
2006年江苏省宿迁市中考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15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①!”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②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注】①当涂:当权。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②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③蒙乃始就学
④及鲁肃过寻阳
9.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2分)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2分)
译文:
10.甲文是通过
11.细读甲乙两文,谈谈宋濂、吕蒙两人的成功对你有什么启发?(4分)
三(15分)8.①走:路 ②尝:曾经 ③乃:才 ④及:到,等到9.①因此,人们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2007年天津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回答17-22题。(14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苏秦)归至家①,妻不下纴②,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③数十,得太公④《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⑤以为揣摩⑥。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节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这里指苏秦游说秦王没有成功,因为费用已花光,所以只好回家。②纴(rèn):本义指织布机上的纱缕,这里指织机。③箧:这里指书箱。④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⑤简练:选择。⑥揣摩:研究。
17. 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具体含义。(4分)
①录毕,走送之(
③引锥自刺其股(
18. 根据你读文的语感,为下面的语句加上标点。(2分)
妻 不 以 我 为 夫 嫂 不 以 我 为 叔 父 母 不 以 我 为 子 是 皆 秦 之 罪 也。
19.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2分)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汉语中有很多成语来源于古代典籍,至今仍有鲜活的生命力。成语□□□□就是对苏秦和另一位古人孙敬苦学故事的概括。
21. 结合【甲】文文意,运用对偶知识,写出下联。(2分)
上联:苏秦刻苦锥刺股;
下联:宋濂□□□□□。
22. 结合【甲】文,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宋濂的故事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示。(3分)
17. (4分)①跑
18. (2分)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答对2个给1分)19. (2分)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20. (1分)悬梁刺股21. (2分)下联:宋濂勤奋手录书。(对仗工整即可,教师可根据考生回答酌情给分)
22.(3分)可以从博览群书,刻苦学习,诚心求教,尊敬老师等方面回答,注意要结合实际,言之成理。(不结合原文和自己实际谈,酌情扣分)
2007年福建省宁德市
(四)阅读文言文,完成18—22题。(17分)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弗之怠(
(3)四支僵劲不能动(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译文:
(2)如是者六七始已。
译文:
2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21、比较[甲] [乙]两文,具体说说文中主人公在学习上的共同点。(4分)
答:
22、读了[甲] [乙]两文后,你有什么收获。(3分)
答:
【参考答案】18、懈怠,放松;背;同肢,肢体;爱好19、能译出主要意思,语言通顺即可。20、余/因得/遍观群书。21、(1)学习勤奋,他们都是亲自手抄笔录。(2)不畏艰辛,克服困难,即使手足皲裂,仍不辍学习。22、能围绕“勤奋”、“学习环境”、“学习条件”中的一点谈感触即可。
2007年山东省临沂市
二、文言文阅读(共14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元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6.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
7.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1)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译文:
(2)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译文:
8. 甲乙两文有写作内容和表达感情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内容:
感情:
9.甲乙两都 写了天气的寒冷,其写作目的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
三、6.⑴引来,得到;⑵询问,请教;⑶书信;⑷醒,睡醒。7.⑴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⑵以拜师的礼节到颖昌拜程颐为师,师生之间相处十分融洽。8.⑴都写到“求师”这一内容(1分);⑵都体现出求师的诚恳和老师的尊重。(2分)9.不相同(1分)。甲写天气寒冷意在突出自己学习的刻苦,其目的是为了鼓励马生刻苦努力学习(1分);乙文从侧面写天气寒冷,意在突出杨时对教师的虔诚、恭敬(或尊重)的态度,表达尊师重的思想(2分)。
2007年四川省广安市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考试
(四)阅读文段,然后完成第28—32题。(14分)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足肤皲裂而不知_____________
(3)同舍生皆被绮绣_____________
29.翻译下面句子。(2分)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根据文段内容,请你具体指出作者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末句说:“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并根据你对作者的了解谈谈你的感受或从中受到的启发。(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古人读书像本文作者宋濂一样勤奋、刻苦的可谓不胜枚举。如战国时期苏秦、晋时孙敬的“_________________”(填一个成语)是克制自己的困乏,孙康、车胤的“_________________”(填一个成语)是利用有限的外部条件。(2分
(四)28.①却(可是,但是)
2007年江苏省常州市
(四)一位同学从《成功》里借来王国维的“事业境界说”,为“读书成功三境界”配上了新的文言语段。认真阅读,完成18~21题。(12分)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配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配文: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配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观沧海》)
18.解释下列短语。(3分)
(1)弗之怠:
(3)哀转久绝:
19.这位同学认为郦道元《三峡》选段可以用来比喻读书过程中有所领悟的喜悦。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说说“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的意思。(2分)
答:
20.如果说读书的第一境界是立志启程的不易,第二境界是求知过程的甘苦,那么第三境界则是豁然开朗的喜悦。请你评价一下《观沧海》的诗句作为第三境界的配文是否合适。(2分)
答:
21.阅读韩愈《进学解》选文,完成文后题目。
业精于勤,荒于嬉①;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②相逢,治具毕张③。拔去凶邪,登崇畯良④。占小善者率以录⑤,名一艺者无不庸⑥。爬罗剔抉⑦,刮垢磨光⑧,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⑨?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⑩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注释:①嬉:游戏,马虎。②圣贤:圣君贤臣。③治具毕张:治国策略都具备了。④登崇畯(jùn)良:重用贤能。⑤占小善者率以录:有小特长的人都被录用。⑥庸:用。⑦爬罗剔抉(jué):认真鉴别筛选。⑧刮垢磨光:细心培养锻炼。⑨不扬:不被重视宣扬。⑩有司:主管部门。
(1)韩愈认为学业发展、品行修炼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句原文回答。(2分)
答:
(2)当学业遭遇挫折时,总有同学把责任推给客观因素,结合《送东阳马生序》和《进学解》两个片段,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
(一)比较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6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乙]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①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注释】①恻然:怜悯的样子。
6.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5分)
(1)无从致书以观________________(2)四支僵劲不能动______________(3)腰白玉之环_____________________(4)中心感伤__________________
(5)孤者易伤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负箧曳屣
B.①凡得学者,有亲也
C.①益慕圣贤之道
D.①贫者易感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三个句子。(6分)
(1)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甲文中“余幼时即嗜学”的“嗜”字和乙文中“__________”字均表现出宋濂和邴元强烈的求学愿望。(1分)
10.请具体说明甲、乙两文内容的异同。(2分)
答:相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6.(5分,每处一分,意思对即可得分)(1)得到(2)通“肢”,肢体(不解释,不得分)(3)腰佩(4)内心(5)孤儿7.答案:B8.(1)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再)去请教(2)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3)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白教你,不收学费。9.泣10.(1)相同:艰苦的环境(贫困),强烈的求学愿望(立志、有志),勤学的学习态度(勤奋)(2)不同:甲文,老师对学生严厉;乙文,老师关爱学生。
2007年广东省广州市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ll题。
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1)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译文: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译文:
11.第二段作者通过自己与他人哪两方面的对比来说明精神的寓有可以弥补物质的贫乏?(2分)
答:
9.D(借。A它,指书/的;B他,指“乡之先达”/他们,指“同舍生”;C日子,天数/每天。)10.(1)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抄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