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丰台游一:大葆台汉墓,黄肠题凑

标签:
丰台北京大葆台汉墓黄肠题凑旅游 |
分类: 京津 |
大葆台汉墓是西汉晚期的两座大型木椁墓,因为其完整的黄肠题凑形制而闻名。位于北京市丰台,现在有地铁站名大葆台。去过2次,第一次是带一位同事的妹妹,第二次是陪同样喜欢汉墓的客户。和金水关遗址一样,属于京南不能不到的景点之一
1974~1975年据说是作为文革时候的反面教材而发掘。东侧1号墓墓主初步推测是卒于元帝初元四年(前45)的广阳顷王刘建,西侧2号墓墓主为其妻。两墓早年被盗,因此无明确的身份印章凭证。从介绍来看,甚至认为燕王的概率更大
前面有神雀的图腾标志,都说汉文化是秦文化和楚文化交融的产物,事实上楚文化的印记更深。
全景
1号墓保存较好,是最早发现的结构清晰的黄肠题凑墓。后来我去徐州狮子山汉楚王陵,居然导游不知道黄肠题凑这种形制。
墓圹底部长23.2米,宽18米。
墓道在南,与甬道相接的一段用木材构筑。墓圹内用木材构筑甬道、外回廊、中回廊、黄肠题凑、内回廊、前室和棺房等。
内回廊和中回廊之间的黄肠题凑椁墙用柏木条横向垒筑成。墓道内有彩绘朱轮马车3辆和马13匹。外回廊内置豹、马、雁等禽兽和陶器、铁器、漆器等。内回廊主要放陶器,前室放漆床、六博和陶器等。棺房内有五层木棺,出土大量玉器及玉衣残片。
“题凑”是一种葬式,始于上古,多见于汉代,汉以后很少再用。
至迟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但缺乏实物的黄肠题凑证据。
从已有的汉代料可知:“题凑”在结构上的基本特点,一是层层平铺、叠垒,一般不用榫卯;二是“木头皆内向”,即题凑四壁所垒筑的枋木(或木条)全与同侧椁室壁板呈垂直方向,若从内侧看,四壁都只见枋木的端头,题凑的名称便是由这种特定的方式衍生出来的。“黄肠”则因题凑用的木材都是剥去树皮的柏木枋(椽),以木色淡黄而得名。
“黄肠题凑”皆发现于竖穴木椁墓中。例如长沙象鼻嘴1号墓和这里的大葆台1号墓等都使用了黄肠题凑。“黄肠题凑”指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枋堆垒成的框形结构。所谓“黄肠”,即柏木黄心,即去皮后的柏木。棺椁周围用木头垒起一圈墙,上面盖上顶板,就像一间房子似的,外面还有便房。天子以下的诸侯、大夫、士也可用题凑。但一般不能用柏木,而用松木及杂木等。但经天子特许,诸侯王和重臣死后也可用黄肠题凑,如汉霍光死,汉宣帝“赐给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
这里的黄肠题凑由10厘米×10厘米×90厘米的柏木方15800余根叠成。
后来没有这种制的原因估计木材难找了
彩绘朱轮马车3辆和马13匹。这是国内第一个发现完整的西汉车马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