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篇四:明代城隍庙,百年大戏台

标签:
韩城城隍庙韩城城隍庙 |
分类: 晋鲁秦豫冀 |
与文庙后半晌的东营庙一墙之隔的城隍庙始建于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扩建,后多次重建。该庙坐北朝南,平面分四道院呈十字形,以山门、政教坊、威明门、广荐殿、德馨殿、灵佑殿、含光殿等构成南北中轴线。庙中所有建筑构架均采用彻上明造,梁架仍保留叉手,前后檐多用“大额”,山面用阑额和普拍枋,歇山顶收山较大,形制古朴,是当地明初建筑的特征的最好代表之一。
韩城城隍庙会也非常有名,始于建庙之初而盛于宋元之时。每年举办两次,首次为五月二十八日,将城隍神像置于太师椅中,称之为“明轿”,由数人抬上游街,回庙后演对台戏三日。第二次是八月十八日,将城隍神像置于轿内,称之为“暗轿”,又抬上游街,进庙后演对台戏七天。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编纂的《韩城县续志》对其盛况描述得比较详细:“里中之祀,此为第一(意思是按其祭祀规格和盛况,可谓里祀中的第一)。商贾辐辏,百货鳞集;士女朝礼,香火杂沓,遍于域中。有越境渡河而来者(指山西沿河诸县士商渡河而来参加庙会),箫鼓宴享,备极繁华;乐伎歌舞,尽态极妍。里社以南北分,其为社各五,有以数十金致梨园者……盖韩人之敬畏城隍如此,其至也。”
庙门外有明万历年间建造的琉璃照墙,维妙维肖,巧夺天工。门两边各建一木牌坊。正前是九龙壁,不过没有文庙保存的好。
http://s2/middle/61f11f8atb87166ca9321&690
大门左右各有一“枝门”,此为进庙者通行出入。枝门各两楹,大门倍之。
http://s16/middle/61f11f8atb871749028df&690
进大门,为一连四个院落。原有的规划建有“三门”、“四殿”、“一亭”、“两廊”、“两庑
德声殿为县令拜神之场所;广荐殿为县民荐神之场所。德声殿前,东西廊庑皆为十三楹。广荐殿左右峙楼复檐巍起。
http://s9/middle/61f11f8at78d826160458&690
http://s1/middle/61f11f8atb87180bcfd60&690
http://s14/middle/61f11f8atb8718494106d&690
戏楼重檐十字歇山顶,灰色板、筒瓦覆盖,琉璃牡丹置脊。山花透空,吊有木制垂鱼。台以隔扇木屏将进深分作前后两间。台面呈长方形。舞台上空悬以八角覆斗形藻井,上部有球形蟠龙顶心,四周施以水藻彩绘。前檐置方形木柱两根,上托大额枋、平板枋和栏额枋。平板枋上斗拱五朵,中为补间如意斗拱,余为双斡五踩四辅作建造。顶部枋上有转角双昂五踩斗拱两辅作,双昂五踩补间斗拱五辅作,支起上下挑檐枋和随梁枋,架撑四边屋檐,出跳深远。四角并置垂柱与斗拱斡相接,翘起角檐。主台呈三面观式,两侧修有耳房。
从标语上看此赛台演出功能还在,实在难得。
http://s13/middle/61f11f8at78d827f6b90c&690
http://s10/middle/61f11f8atb87193ef7269&690
http://s9/middle/61f11f8atb871b111e9c8&690
灵佑殿
http://s15/middle/61f11f8atb87198ee140e&690
http://s14/middle/61f11f8atb8719d675efd&690
http://s9/middle/61f11f8at78d829bf5318&690
屋顶脊眉,鸱尾均采琉璃彩色,有雕龙、走兽、狮子
http://s12/middle/61f11f8at78d82a7791fb&690
灵佑殿内369年的城隍神像,崇祯年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