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佛光寺,第一国宝

标签:
唐构佛光寺五台山世界遗产忻州 |
分类: 晋鲁秦豫冀 |
隋唐之际,已是五台山名刹,寺名屡见于传记。见于敦煌壁画上的唐中叶绘制的五台山图,佛光寺就居显要地位。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灭法,寺内除几座墓塔外,其余全部被毁。宣宗复法,大中十一年(857)京都女弟子宁公遇和高僧愿诚主持重建。
现存东大殿及殿内彩塑、壁画等,即是这次重建后的遗物。金代于寺内前院两侧建文殊、普贤二殿。元代补修殿顶,添配脊兽;明清重建天王殿、伽兰殿、香风花雨楼、关帝殿、万善堂等;清末普贤殿焚毁;民国初年增筑窑洞和南北厢房,始成今日规模。
进山门,内庭院当心有一唐幢,唐乾符四年(877)造,总高
伽兰殿
明清重建,在山门一侧,里面在维修
http://s10/middle/61f11f8axb2dcb4412ed9&690
http://s1/middle/61f11f8axb2dcb3e5ae90&690
文殊殿
文殊殿在寺门内北侧,建于金,元重修。此殿梁架使用了粗长的木材,两架之间用斜木相撑,构成人字柁架,增加了跨度,减少了立柱,加大了殿内空间。殿内佛坛上有七尊塑像,中为骑青狮的文殊,两旁为胁侍菩萨。东西墙和北墙上,原有五百罗汉的彩绘,现仅存二百四十五尊。塑像和壁画,在明重新装绘过。
http://s16/middle/61f11f8axb2dcb60af9cf&690
http://s14/middle/61f11f8axb2dcb2d314fd&690
http://s3/middle/61f11f8axb2dcb2777de2&690
东大殿是佛光寺的正殿,在全寺最后的一重院落中,位置最高。此殿是由女弟子宁公遇施资、愿诚和尚主持、在原弥勒大阁的旧址上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
此外,大殿的屋顶比较平缓,且用每块长五十厘米、宽三十厘米、厚二厘米多的青瓦铺就。殿顶脊兽用黄、绿色琉璃烧制,造型生动,色泽鲜艳。
东大殿内的佛坛宽及五间。坛上有唐代彩塑三十五尊。其中,释迦牟尼怫、弥勒佛、阿弥陀佛、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及胁侍菩萨、金刚等塑像三十三尊,高一点九五米至五点三米不等。另有两尊塑像,一尊是建殿施主宁公遇的,一尊是建殿主持者愿诚和尚的。这两尊塑像虽比那三十三尊像小些,形态却很生动。此外,大殿西侧和后部,还有明代塑造的罗汉像二百九十六尊。
http://s1/middle/61f11f8axb2dcb6a3a370&690
http://s13/middle/61f11f8axefc9f2fd263c&690
http://s15/middle/61f11f8axefc9f3fea3ae&690
http://s2/middle/61f11f8axefc9f3bbe301&690
http://s10/middle/61f11f8axefc9f38c3389&690
http://s6/middle/61f11f8axefc9f35c84b5&690
佛光寺最重要的是唐代石幢一在东大殿前,大中十一年
PS:梁思成佛光寺发现记
梁思成偶然看到了一本画册《敦煌石窟图录》,这是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在敦煌石窟实地拍摄的。在这本书中,他看到11号洞中有一张唐代壁画“五台山图”,绘制了佛教圣地五台山的全景,并指出了每座寺庙的名字。其中有一座叫“大佛光寺”,这让梁思成看到了发现唐代建筑的希望。
1937年6月26日的黄昏时分,梁思成林徽因一行四人终于在五台山一个人烟稀少的偏僻的村落附近找到了佛光寺。佛光寺正殿居于10多米的高台之上,横长34米,内殿纵深20米。殿中有一巨大佛坛,赫然耸立佛像三十余尊。周边是一圈五百罗汉的塑像。塑像、斗拱、梁架、藻井以及雕花的柱础都明白无误地显示了晚唐时期的特点,梁思成还看见梁架上有古法“叉手”的做法,是国内木构中的孤例,这种做法只有在唐代绘画中才有。这时候,梁思成他们焦灼地想知道它的确切建造年代。
两天后,他们终于有了最重大的发现,林徽因在一根大殿梁的根部发现了很淡的墨迹,依稀可读出这样的文字:佛殿主女弟子宁公遇。她猛然想起,大殿前耸立的经幢上似乎有同样的字迹,柱上刻的年代是:唐大中十一年,相当于公元857年。横梁和经幢上的字迹吻合在了一起。原来,那个谦恭地坐在平台一端,被巨大的天王像挡住的女性雕像,并不是僧人所说的“武则天”,而正是出资建殿的施主宁公遇本人。佛光寺,一座至迟建造于公元857年,保存完好的唐代木构建筑就这样被发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