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新知”夏坚徳(上海.阿达)
(2023-09-25 16:05:17)
标签:
健康
情感
时尚
旅游
时评
|
分类:
散文
|
评论绘画,品题画家,貌似美事,实非易事。尤其对于我这个外行而言,生恐出言不准,贻笑大方,故只能采取迂回包抄之术,王顾左右而言他,婉转助益夏坚徳的美事也。
有两次机会近距离观赏夏坚徳的画,一次是在她的府上,另一次是在丹凤金山养老院的捐画场合上。依照我的审美直觉解读,她的这些画,从内容而言,大都蕴含祈福吉祥之善意;从形式而言,大都侧重浓墨重彩,具有很强的装饰性,特别适合悬挂墙上,为环境增辉。
我长期工作于上海文联,与诸多书画名家时相往来,家中也收藏不少名家墨宝。但因仅止于欣赏,非他们同道中人,故有时难免厚此薄彼,按照个人审美选择墙上挂饰,从而将一些顶级名家的阳春白雪之作束之高阁,却将装饰性强的画作高挂厅堂醒目位置。由此感慨,绘画这件事,由于个性化太过显著,所以各有所好是常态,但若是多从“顾客”角度考虑,直觉欢喜和美气,便有了亲和力,容易成为人们的首选。于是想到那次养老院的捐画场面,有的老人一看到夏坚徳的画,就一眼看中,抱到怀中,爱得不要不要的,可见适配度极高,令人心生欢喜。
由于这本集子是画册,故夏坚徳是以画家面目呈现的。不过“画家”只是夏坚徳的一个角色,历数她在体育领域的“管球主任”角色,文学领域的小说家角色,那些成就是高于绘画领域的。令我羡慕嫉妒恨的是,她的一次次“华丽转身”都是那么水到渠成,仿佛“跨界”是件很容易的事。若不是内涵与修养了得,才华与智慧了得,哪能一身兼具多重角色?大部分人一生能演好一个角色就勉为其难了,比如在下。
虽然我与夏坚徳的交情不属“旧雨”而属“新知”,但相见恨晚的默契神交自有其价值。我能深切读懂她的人生历史,熟谙领会她的幽默内涵,她的口才鲜有人匹敌,那种发乎内心出于自然的幽默感仿佛黄河之水滔滔不绝的流露,其实是她修炼境界的自然展露。不夸张的说,夏坚徳,实乃女中豪杰也。
我们这茬年龄的“退休文人”面临共同的困惑:离开熟悉的职场后如何欢度退休生涯?夏坚徳的“画家之路”给了我启悟,当她自己掏钱将画作连同精美的画框一并奉献给素不相识的老人时,她的宽慰神情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而我也分享了她的幸福感。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真正意义是他人受益,这也符合基督教或佛教的教义。
我和夏坚徳的相识,缘于一位共同的朋友,她是前不久在疫情中离世的美女兼才女郄海燕。她与夏坚徳是儿时闺蜜,与拙荆是大学同窗,她的英年早逝特别令人痛惜。为了缅怀共同的友人,我们去夏坚徳府上拜访,听她讲述故人的种种,同时回望郄海燕赠给夏坚徳的油画。海燕用希子因的艺名突然从事油画创作,画幅中传达出来的忧郁之气极具艺术性和感染力,让我刮目相看。不知夏坚徳是否在与海燕的互动中痴迷上绘画艺术,总之两位才女的绘画才能令我自惭形秽。她们怎么就能轻松跨界并立马卓有成效的呢?想必潜伏的才情早就扎根,否则不会一蹴而就。当“作家夏坚徳”变身为“画家夏坚徳”时,想必她的幸福感爆棚,副业的光辉盖过主业,这是人生圆满的标志。
趁着给夏坚徳的画册捧场之际,顺便留下几行怀念故友的文字,也算是一种满足私心吧。夏坚徳不会怪我的。
2023-9-22.
写于清迈机场
阿达,本名刘巽达。《上海采风》杂志名誉主编,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蝉联三届“光明网十大杰出评论员”。著有《家庭启示录》《无所不侃》《文化批评的一鳞半爪》等二十种著作。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