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挪位的界碑
(2023-04-15 18:24:58)最新长篇散文《永不挪位的界碑》之一
十三连
第一次听到“十三连”这个称呼,是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原司令员张庆黎口中。
那是2003年的“两会”期间,人民网推出了“高层访谈”栏目。当时,我刚由人民日报经济部调任新疆记者站不久,我的老领导、人民网总裁何加正希望我邀请张司令来做一期节目。
我有些犯难:这个时候,代表、委员们会下准备提案、会上参政议政,从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张司令能答应吗?
没承想,一听说要宣传兵团,张司令竟爽快地答应了。
当时网络视频还不普及,这档节目以文字直播为主,间或出几张嘉宾和主持人的照片。主持节目的是位姓孙的女同志,人长得很攒劲,提的问题也很专业。
张司令呢,站位高,平时又喜欢到基层调研,谈起兵团如数家珍。所以,节目效果相当不错!
记得谈到兵团发展历程时,张司令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每个团场都有个‘十三连’。按照建制,每个团只有十二个连,那么为什么又会有个‘十三连’呢?”顿了顿,他语气凝重地解释:“这是兵团将士完成使命,最后,埋忠骨的地方!”
我被深深震撼了!此后,去团场采访,有机会我都会去“十三连”看看。
有人曾作过这样的比喻,在新疆数千公里的边境线上,地上有一个兵团,地下也有一个兵团。
国防用兵,少则不足以守,多则靡费公帑难以负担。所以,把一部分常备军转为生产军,然后再用生产军代替一部分边防军,把节约下的军费和屯垦创造的财富再用于建设,实乃高明之举。
其实,屯垦戍边,古已有之。史载,中央政府在新疆的屯垦戍边最早见于汉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的赤谷屯田。所谓“孝武以屯田定西域。”
而“以兵屯田”作为一种学理性主张的提出,我个人认为,应该发轫于赵充国。上大学时,选学过秦汉史专家张大可先生教授的“历史文选”课。张老师让我们精读《汉书·赵充国传》。他用好几个课时给我们分析过“以兵屯田”的时代背景及历史意义:
汉武帝凭强盛国力,对匈奴连续征战四十六年,拥有“控弦之士”四十万的匈奴,已瑟缩着遁入漠北。一时间,天下宾服,四海向化。然而,到其曾孙汉宣帝时,长期升平的汉帝国,又再次面临挑战。
汉宣帝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先零首领突然与周边各羌人部落解除旧怨,并勾结匈奴,意欲犯边。
消息传回长安,朝廷哗然。汉宣帝更是忧心忡忡。
此时,常年征战西域的赵充国已经74岁了。汉宣帝虽有心让他出战,但虑及他的年龄,便让御史大夫试着问他:“谁可将者?”赵充国对曰:“无逾于老臣者矣。”
瞧,这位老臣的回答多么直率:“还有比我更合适的人吗?”
史书下面的记载就更有意思了——“上笑曰:‘诺。’”
有人敢挑重担,任谁都会“诺”。
赵充国不负众望,采用各个击破的方略瓦解了先零、羌、匈奴各个部落的结盟。从西域的长治久安计,他上书汉宣帝“以兵屯田”。
宣帝最初不同意,他让赵充国写出更有说服力的理由来。赵充国前后上了三篇奏疏,提出“因田致谷”“居民得并作田不失农业”“将士坐得必胜之道”“大费既省,徭役预息”等“十二便”。
道理讲得深刻、明白,终于,赢得了汉宣帝的首肯。于是,西域开始大规模“以兵屯田”。
自汉以降,二千多年来,无论是国家统一时期,还是割据动乱时期,历史上每一个王朝都把西域视为故土,保持着对新疆地区的统属关系,屯垦一直没有停止过。
可以说,新疆屯垦戍边史,就是各民族的团结史,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史,各民族并肩携手建设边疆、巩固边疆的见证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