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惠女服饰的秘密(下)

五、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服装头饰与婚嫁
解放初,随着社会变革,货币转换,商品萧条,人们生活转机阶段。1950年冬土地改革开始,就宣传破除迷信,移风易俗。各乡村进步青年参与宣传,并起带头作用,人们的思想、生活都有焕然一新状态。人们婚嫁的服装饰品都采取弃旧迎新,一切从简出发,这就是划时代的民俗变革最大的行动。废除了梳大鬓、包乌巾,梳大鬓的银饰品基本不使用,只取其中的大小梅花和福字,外加四支贝针,称‘双脚针’。新婚时梳园头,把头发总梳于脑后,根部扎牢,盘结为长椭园形,套上特制发网,插上双脚针透进根部,四个角各插一支,用来固定园鬓总体不致变形松动。中间插上大小梅花福字,都是镀金的银制饰品,(图四)插上几朵绸绒花盘上一条六尺乌纱巾,两端扎绣绿绒花纹,盘包前额,两端结于梳园头的两侧稍下端。婚嫁的衣服与以前略同,彩礼从简由男方支付。女方以不赚不赔为是。出嫁之日,由媒婆带路,有二、三女友,一个小男孩或小女孩提花篮走路到夫家,这一行动在解放初期是最大的民俗革新创举,政府把它作为表率宣传。这种梳妆婚礼保持到1990年左右,以后就逐步改为新潮时髦的婚礼。
六、银腰链的来源和坎坷史实
‘惠东女’的银腰链,手镯的发展过程是坎坷的,它与笔者从事加工银腰链、手镯的历程是一样的。迫溯1947年春,我走进金银首饰店做学徒,第一天就学做手镯、银腰链的活。当时的银腰链、手镯是出嫁女订做金银头饰,手镯银腰链整套,由男方的聘礼金支付的。而平常时的加工或订做都是父母亲在女儿未出嫁之前给女儿买一件欢心礼物。银腰链是一股三随四两之间,长是由2尺2寸开始,每隔一寸多一段可分肥瘦之用,最长至二尺八寸止,两端S环对钩住。右侧胯骨处另加三条弧形五寸左右作为装饰美。手镯、银腰链在初婚时的嫁妆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饰件,缺少一件女方就拒绝出嫁。银手镯一对都在3.5两至4两之间(三市两),到现在为止手镯尚没有突破五两,大于五两很难于加工成形。而银腰链则步步高升。于1993年至1994年为最高峰,突破九股三斤五两(市斤),这是个别人才有,多数人是七股八股三市斤左右。男的穿女裤上街,女的结上男的银腰链,以后经常履行协议。事后被同伴们发觉,竟也互相仿效,从此以后,男的腰链逐步消失,女的腰链拥有日增,甚至列入嫁妆的要件。”此故事很形象,真假不咎,其历史时间很短,我的师傅说,他学徒时打制男的腰链没有打制女腰链,女的腰链约于1940年才开始有。由于经济发展缓慢,1950年我的学徒期满,银链只一股三随,偶而有两股四两三随的客户出现。解放后,所以金银首饰店铺全部取缔,严禁金银自由买卖,年轻工匠都纷纷改行谋生,银饰物一时销声匿迹。直至1955年惠安县城关组织第一家“首饰加工组”,只加工城关周边的金银饰品居多。而加工崇武区域的数量很少你,只加工手镯约二两,定名为“解放镯”。腰链只加工一股三随或二股,尚没有超出三股。
2、头巾,本来是很普通的印花布,包在‘惠东女’的头上,经她们的精心布置就成为独具一格的民俗文化。在冬天,风大而带尘沙,斗笠的使用受风阻风压,行动不便,包上头巾既暖和又挡尘沙,由于习惯几乎没有季节差异都包上头巾,但他们从颜色来适应季节,夏季包绿色头巾,秋冬季以蓝色为主。解放初期改掉“方棚架头巾”(以形象称之),妇女们的头部就缺了什么似的,由于东南沿海的气候风沙较多,解放初期有人买针织头巾取代,但都千篇成律,老少不分,就有人买灰色或茶水色布以二尺见方包于头上,后来逐渐改进颜色和花纹,择优而不定格,只选蓝底白花或绿底小白花,其他色只是点缀,不爱多杂。1980年前后,曾经以蓝底白园粒头巾而轰动一时。初期包上头巾后,是用别针穿上三颗红绿珠别在下巴处,用来固定头巾不必打结,也有人头巾包完后,在头巾正面左右腮别上两支六耳珠串别针,1975年以后就逐步改进别上塑料烧制的花朵,1980年以后就自己绣上五彩花朵在纸板上,穿上别针,别在两腮,由以前的三朵五朵花逐步增加到十一朵为最多,而背后也有两朵,每朵的直径5-6厘米。1985年的采访,姑娘们每人积攒的头巾,每人都60条以上,最多的超百条。头巾热高峰期在1990年至92年,以后逐渐淡薄。
3、‘惠东女’的上衣造形是世界上罕见而且别致,上部紧身下沿宽松,袖短而窄,紧束手臂,衣下沿近园半径弧形,两侧弧翼端距腋下只5寸左右,这种奇特上衣是由清末民初的大夫衫(俗称掖胸衫),逐渐演变多次改进成形。(图八)最短而露出脐部的时间是1968年以后,所以外地人以歌谣形容:“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而中老年人的上衣较长,不露肉体。青年人继承上辈人的束胸,以平胸为好看的观念,而短衣露肚是文革中期才见到,其原因无法查究竟。
4、宽裤
宽裤的历史很长,是中国人的汉装裤,妇女们穿这种宽裤大江南北都有,只是宽的程度,裤管宽定为一尺二寸是够宽的,裤头以人肥瘦而定,加缝五寸长的白布或蓝布,解放前本地男女都穿这种裤,叫汉装裤,小数人穿中山装裤。解放后多数男的穿中山装,而女的进步青年或基层干部先穿中山装裤,而一般民众都穿宽裤保持至今。近年来穿西装裤很普及,宽裤成为婚丧喜庆的礼服裤。宽裤的布质绝大多数是软绸质。早年叫:“线春、锦地料、花纱”已绝迹。近年以软绸质地隐形花纹求美观大方亮丽为上品。惠东女三十岁至四十的人每人均有一二十条软绸质宽裤。
八、现在的新潮派和婚嫁
结束语
本人在‘惠东女’地区域内,现年近古稀,从做金银首饰学徒起每天都与‘惠东女’接近,都能听到她们对于服装首饰的好坏评品,甚至能听到她们对婚嫁情况或婚姻危机的因由,特别是银腰链时起时落坎坷历程。几何与本人的职业坎坷连在一起。由于对‘惠东女’的频繁接触,她们的勤劳、贤惠、爱美以及生活追求,婚姻风波、民俗服装饰物的爱好等,我都比较了解,加上本人对民俗文化的爱好,所以以记实事象写下这些不起眼的概况,也许对于民俗资料研究专家们有参考价值。只此粗略,望阅读者费神。
族群起源
这个问题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它涉及到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也是如何对惠东族群定性的问题。
有一些学者认为惠安东部之所以产生这种服饰,在于惠东族群起源于少数民族,是因为惠安东部曾有古百越族的残留痕迹,古百越族后衍变为许多少数民族。如,惠安东部族群应该“是百越时代生活于福建沿海地区的是为闽越族群”。
“宋代,中国的东南滨海而西至云南大里,一气相通,都是峒民……蝴蝶发式是当时的族微或图腾,是新石器时代的残遗,亦是古越人的残遗。”
“……而且在某些风俗习惯上也有相近似,类似长住娘家的民族有顺德布依族、苗族、藏族、黎族、高山族……百越之后裔,惠安更是百越之首闽越之腹地,同百越这些土著少数民族比,北方、中原的华夏族形成开化为迟,特别有饰齿习俗,因而惠东南应是百越之一支——黎族。”这些学者的观点并不排除惠安族群的百越族身份。其实就族群的原始起源,百越族是毫无疑问的。而且在我们福建也存在着一支由百越土著衍变而来的少数民族——畲族。所以认定惠安族群有少数民族“嫌疑”是完全可能,而且也有旁证,因为惠东族群和畲族这些均是古越族的后裔,毕竟同宗同源,在某些方面也大同小异。但这种分析探讨在于缺乏对整个历史多民族交融的可能的一种历史理解,而整个中国历史和民族史的框架,已显示了一种纯血统、直线式的演变已被超越了,就地理范围来说,相互渗透并不存在隔阂,而在于何时何地发生何种事件。汉化从一统中国的秦始皇时代起,就已逐步加快了步伐,所有零碎的故事被历史的尘埃所掩盖,百越族的衰落,华夏族的南逼,使当时群居在各地的土著,在原始起源上保持一种清晰的线路变得十分不可能了。
惠东妇女服饰的传承与变异
本文中我们仍然用一种实证的逻辑,由于历史资料的缺乏,我们更强调一种相互影响,显然对族群心理变化缺乏解释的依据,但这种障碍并不妨碍我们依据自己的观察和分析来建立或者说建构整个惠东服饰的变化过程。
惠安县地处闽南,与台湾隔海相望。我们所指的惠东是福建惠安县东南部,它的行政区域为现在的净峰镇、崇武镇、小岞镇、东岭镇、东桥镇、涂寨镇、山霞镇。惠东妇女服饰并不是说上述区域所有妇女服饰都一样,而是其中一部分人着此异服。在现代社会里,由于交流的互动,外出打工就学妇女的逐渐增多,上述奇异服饰着装之人越来越少。惠东服饰的特点在于妇女部分,男子服饰无任何特殊之处,故略为不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