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叹评才子书左传篇》读书札记2
(2017-04-08 20:05:33)分类: 书评 |
《烛之武退秦师》切中对方利害,从中取利
能人超人贤人,无非是看问题看得透彻,眼光长远,胸怀宽大,还最好能言善辩,要不自己的才能也要被埋没。
烛之武就是这样类型的人,他在秦晋大军压境时,郑国岌岌可危,他却能很准确的看准事情的关键。若只是晋国一国来进犯,烛之武的离间之计显然行不通。可是两国来了,就好玩了。抓住秦国的需求点,再抓住秦晋同盟不同心的地方,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亡郑以陪邻”显然不是秦国想要的,“阙秦以利晋”更不是秦穆公想看到的。虽然重耳是秦穆公一手支持起来的国君,可是重耳的雄才大略,秦穆公不能不顾及三分的。都是强人,只是看谁比谁多强一点了,显然若灭了郑对于晋国更有利,秦穆公终于被说动心了。
烛之武功成而退,秦与郑都得到最大好处,可惜晋国白忙活一场。这变相也为秦晋之好埋下祸根,之后的殽之战,晋国顺道占秦国便宜,就名正言顺多了。春秋时候的诸侯之间的往来真是好玩,套到现在国与国的关系同样适用,可惜现在难得见到烛之武这样的能言善辩外交家。
烛之武这样的人才,若在目前朝鲜韩国美国之间穿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能避免多少事情发生啊。
《蹇叔哭师》人无完人,秦穆公也有刚愎自用的时候
秦国为什么刚与郑国订立盟约,就又要去攻打郑国,刚才为了看原因查了背景。
原来自从重耳归晋国后,雄才大略压过了秦穆公,切断了秦国与东部国家之间的道路,限制其发展。刚好郑国让他去驻军。这时候重耳也新死,晋国举行国丧,秦穆公感觉是个机会,就“劳师以袭远”。
于是就有了关于蹇叔的这篇千古绝唱。满眼苍茫的看着秦穆公说“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还有无比痛兮对儿子说:“晋人御师必于崤,有二陵焉。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姜还是老的辣,看问题看得透彻,国家之间的利益远远大于个人的私情,用人情来往来看太幼稚。蹇叔也不是秦穆公说的:“已经七老八十了,头昏目花,为你准备的墓地上的树都长得合抱之粗了!”
下篇殽之战,秦军全军覆没,预言成真,秦穆公也有误判刚愎自用的时候,也许他太想在有生之年扩大秦国的基业吧。
《晋败秦师于殽》这场战争真是峰回路转百转千回
秦军去攻打郑国,可是郑国早有防备,秦军攻打不下。可是无功而返太没面子,就顺便把滑国灭亡了,打道回府。
路过晋国,先轸就建议晋襄公奇袭秦军。襄公还有所顾虑,可是先轸说,秦国不义在先,趁我文公刚死就去讨伐我们同姓的诸侯国,况且之前还有被烛之武离间就动摇。在国家利益面前,私情何足挂齿?
晋国在殽大败秦军,还擒获了秦军三帅。文公夫人,秦国公主文赢就开始为母国游说了。说有人是在构陷秦晋之好,就有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手段迫使新国君放了擒获的三军统帅。刚一放走,就有先轸来怒斥了“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可惜人已远去,空有牢骚。其实这时候,晋国还没有灭掉秦国的能力,再加上几十年的秦晋之好,晋国一下子也不可能做出“累臣衅鼓”的举动,后路还是要留的。
但从这件事上看晋襄公是有妇人之仁,可是从长远来说,他也只能这样选择吧,后来被秦穆公打败,只是自己个人整个能力问题,不在于这件事上。
看秦穆公是何人?发现自己错了,就赶紧去承认错误,还披麻戴孝的迎接归来的将领,把所有的过错都揽过来。勇于承担的国君才是好国君,数世之后始皇一统天下,不能不感谢秦穆公这一路打下的扎实根基!
还有郑国,发现自己依附于大国差点被灭国,不能不吓出一身冷汗,也是深深教训,不知为什么,突然想到今天的新加坡。
看《左传》越来越有意思,很多奇言良策,在单个事件上看似聪明,可是放到真个历史来说,是何其的不足挂齿。国家的发展壮大必须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一步步来的,一蹴而就只是个笑谈美谈罢了,今日霸主,明日流落是太普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