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起:由八极拳的“缩似猿猴、进似虎”谈踝关节的力量
(2019-05-19 16:27:38)
标签:
体育 |
韩起:由八极拳的“缩似猿猴、进似虎”谈踝关节的力量
三十多年前,我老师指导我练反击,当时老师爱讲一句话“缩似猿猴、进似虎”。
练过八极散手的人,听到这句话大约要会心一笑,且回忆起当年自己的老师打造自己的情形。不曾练过八极散手的人呢,有些人也听到过这句话,大概的意思也能说出一二。
“缩似猿猴、进似虎”讲的是反击。
缩,即缩身下潜,躲闪防守;进,就是由守转攻,即反击。
为什么要强调是反击呢?原因很简单,打迎击是不躲不退,你打我也打,没有先“缩”后“进”这样的先后次序。打迎击,不论进攻方是用拳、用腿、用肘、用膝,你迎击时,注意力都贯注在踢(打)上,主要是做踢(打)这一个动作。“缩似猿猴、进似虎”呢,它是先缩后进,由两个动作组成。
“缩似猿猴、进似虎”与闪打也有区别。
说到闪打,其实闪打也分两种。一种是闪与打同步,同时进行;另一种是先闪后打。
闪与打同步,其实就是迎击。譬如用八极拳的搓踢、穿桩腿迎击,即含有闪打的意味,你起腿时躯干后仰,头自然地向后闪出一、两尺。还有手臂长的人用掼耳打迎击也是打与闪一体,发掼耳的同时,身体向侧方旋转,脑袋离开原来的位置。
要注意的是,作为迎击的闪打,重点落在打(踢)上,一旦你闪的意识过强,出现先闪后打的情形,那么你闪与打之间衔接的再快,也不叫迎击,而属于反击。
身体(脑袋)先向两侧闪,然后紧跟一拳或一腿、一抓,则为反击。
用拳做闪打式的迎击,是大个子的专利,大个子胳膊长,打小个子,是以长击短,若用直拳迎击,脑袋往往无需闪,直接击打面门即可。
对于普通身高的人,若你钟情用拳,最好多在反击上下工夫,反击使用的机会和成功率更高一些,也比迎击容易练,。
其实“缩似猿猴、进似虎”主要就是形容手的反击的。见对方出拳,你缩身下潜,然后紧跟一个掼耳或掼肋或通天炮、探马掌、青龙探爪、顶阳针、豹头搂怀--------等等。
也许有人提出:面对攻击,我来一个缩身下潜,与此同时用低侧踹踹对方的脚踝,这是否属于“缩似猿猴、进似虎”?
这种缩身低踹,确实有一个“缩”的动作,但没有“进”,且缩与踹同时进行,属于低侧踹迎击——即使你先缩后踹打反击,也仍然没有“进”,更谈不上“进似虎”。
由守转攻一定要“进似虎”——果断、快速、勇猛或犀利、一往无前,若犹豫迟缓、缺乏勇气、患得患失,何来虎的气势?
从身形变化来讲,缩身下潜是身形迅速变小,那么“进似虎”则是身形猛然放大。
这个由小变大、纵身而进,要在瞬间转换完成,越快越好。
想要转换快,是要有条件的,条件之一是看你踝关节的力量------
(二)、“进似虎”为什么需要踝关节的力量?
假若你有兴趣翻阅运动解剖学或运动生物力学,当你读到分析下肢动作的运动形式时,你会遭遇到“缓冲”和“蹬伸”这两个概念。
何谓缓冲?举例来说,人由站立变为下蹲或在空中落到地面,就叫做缓冲动作(你的下肢各关节屈曲、呈被“压缩”的状态)。
蹬伸呢?人由下蹲改为站立或跳跃,即蹬伸(下肢各关节由屈变伸,呈“伸展”的状态)
把这两个概念对照“缩似猿猴、进似虎”,我们即可发现,“缩似猿猴”的缩身下潜,即是下肢在做缓冲运动。当此时,髋关节屈、膝关节屈、踝关节足背屈。
正是因为髋、膝、踝这三处关节屈曲、夹角变小,兼之躯干屈曲前倾,整个人看起来像是缩小,似猿猴缩身。
我们在前面说,“进似虎”是身形放大,道理同样简单,你由下潜转反击的瞬间,下肢蹬地,髋、膝、踝三处关节做“蹬伸”动作,三处关节夹角变大——就像人由半蹲突然站起来,身形能不是放大吗?
从髋、膝、踝这三处关节的屈伸状态看,“缩似猿猴、进似虎”的下肢动作类似于人由侧身站立到侧身半蹲然后再到侧身站起来(同时上步),再不要求动作快慢的前提下,正常人都能够完成这两个动作。
不过,如果让你身体高度协调地快速完成呢?在保持身体协调性的前提下,先快速地半蹲,紧接着再快速地站起来呢?
不仅如此,如果将你置于对抗的情境中呢?且不仅仅要求你有协调性有速度,还要求你有虚实判断、快速反应、时机把握、距离感等等,就是说,要求你在对方虚虚实实的进攻中准确地做出判断、抓住时机迅速地下潜、之后不待对方后撤骤然起身施以猛烈的反击。在这样激烈危险的时刻,你的下肢还能够高度协调地先做一个快速半蹲(下潜)、再紧接一个快速地起身吗?
从我十几年的教拳经验看,未经过系统的下肢力量(爆发力)训练的人,下潜、起身都慢,且下潜往往不到位、由下潜转起身反击也慢。
下潜慢和下潜不到位,主要是下肢的股四头肌力量不够。
起身慢和由下潜转起身反击慢,是下肢的力量和爆发力都不过关。
单说起身这个动作,即下肢做蹬伸,它主要是由股四头肌及臀大肌、腘绳肌、小腿后侧肌群完成的。这些肌群的力量和爆发力不足,你快不了,想“进似虎”纯属是奢望。
由下潜转起身反击,下肢肌群是完成一个由离心运动转换到向心运动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快。怎么才能快?大家都知道,去训练下肢的爆发力——做超等长运动,譬如练蹲跳、蛙跳-------等等,需要强调一下的是,很多人做蹲跳时忽略了落地下降时的一些细节要领。人落地,下肢在做离心运动,你的动作要轻要稳,尤其不可用膝关节去硬卡,你要细心地去感受落地时的肌肉变化。
落地动作过关后,接下来就是蹬地起身了,既下肢做“蹬伸”动作。
想快速地蹬地起身,腿上要有力量,这一点大家都知道。
但小腿后侧肌群的力量,不知为何,却被许多人忽视了,我接触过很多喜欢练实战的武术爱好者,他们也重视下肢的力量训练,什么股四头肌、腘绳肌、臀大肌,都练得很认真。惟独这个小腿后侧肌群,他们谈的极少,认真去练的人就更少了。
正是由于人们普遍地忽视小腿后侧肌群,我才在这篇小文的标题特意点到踝关节的力量。
当然,制约踝关节力量的不仅仅是小腿后侧肌群,还包括小腿前侧和外侧的肌群。
只是因为我们在此谈的是“缩似猿猴、进似虎”,即下潜反击,而反击时下肢蹬地的一瞬间,与小腿前侧和外侧肌群的关系不大,我才特意把小腿后侧肌群单独提出来讲一下。
那么,小腿后侧肌群对于蹬地(蹬伸)的价值何在呢?
简单地说,如果你小腿后侧肌群的力量很足,那么首先,在下肢蹬伸时,你髋、膝关节的伸展会得到更加稳固的支撑,其次,能够使你的踝关节更早地参与到下肢蹬伸,从而提高蹬地的力量和速度(见运动生物力学)。
这等于是告诉大家,哪怕你认真训练了股四头肌、腘绳肌、臀大肌的力量,但只要是你遗漏了小腿后侧肌群,不曾特意地去训练它,它就会成为一个薄弱点,影响你蹬地的稳定性和速度——对于下潜反击来说,它会使你该项技能的上升空间受到限制。
有必要说明的是,我在此强调小腿后侧肌群,绝不意味着股四头肌、臀大肌、腘绳肌不重要,不是这样的,这些肌群的力量与小腿后侧肌群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另外,对于非下潜的反击来说,小腿后侧肌群的力量更是不可等闲视之,譬如我的一些高个子徒弟,他们面对进攻时,常后撤一步、再跟手用掼耳上步反击。这种无需下潜的上步反击,更考验小腿后侧肌群的力量。当此时,小腿后侧肌群对蹬地的参与度甚至超过股四头肌——因为直立反击时,膝关节的屈曲程度不大,对股四头肌的力量的要求小于下潜反击。
有了这些细微的区别,我想,不管你是大个子还是小个子,都没有理由再轻视小腿后侧肌群的力量了吧?除非你对自己的实战能力很满意,不想再提升一截。
韩起在售书籍:
《我是怎么传授武术格斗的》,32元(包括邮费)
《揭秘李仲轩‘逝去的武林’》,27元(包括邮费)
《武术的逆思维格斗训练》,27元(包括邮费)
《解密水浒的武术世界》,25元(包括邮费)
购书者请加韩起微信(韩起微信号bajiquanhanqi,tjbajiquanhanqi),微信红包即可,写明详细地址、邮政编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