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事的不是丰田、是个中国企业……
(2010-02-28 02:14:05)
标签:
丰田召回门财经 |
丰田的劫难,迟早会在某个中国企业身上重演。
“我想问的是,当年丰田那么好的地位,那么好的名声,难道因为召回事件就这么快消失了?怎么现在丰田成了所有汽车公司中安全和可靠性最差的公司之一?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呢?”
这段由美国国会一位女议员在听证会上提出的疑问,虽然有人觉得是设计好用来攻击丰田的“软刀子”,但是她的提问的确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心声,丰田的“堕落”实在太让人匪夷所思了。
几乎一夜之间,丰田轿车的质量问题,让整个行业的格局和走向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被安全问题“破了相”的丰田,正面临着无尽的诉讼和赔偿、以及市场份额被无情地抢夺、这个刚刚在位2年的全球汽车工业霸主,几乎面临灭顶之灾。
旁观日本企业这样的悲剧已经足够让人头皮发紧,但如果这样的危机不是发生在已经企业历经四代的、根基深厚的丰田身上,而是某个快速成长的中国企业身上,即便是想想也让人一身冷汗。
“就像近距离目睹一个人被炸飞般震惊……实在不敢想象此事发生在自己身上。”一位正在美国的中国企业家这样形容道。他甚至觉得,丰田召回事件应该成为所有正在向世界级公司高歌猛进的中国企业,都去认真思考的一次“前车之鉴”。
丰田汽车总裁丰田章男坦言,该公司在快速崛起至巅峰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和轻重缓急意识,这是最终导致大规模的汽车召回事件的根源。其实,不能怪丰田走的太快,过去10年来美国汽车企业的腐朽和衰败有目共睹,丰田只是抓住了一切市场的空隙和机会而已;而质量事件出现后美国政府、媒体和企业的一系列煽风点火和趁火打劫也的确已经到了明目张胆的地步,以至于让这件事情蒙上了政治色彩。
按理说丰田已经是非常有城府的跨国企业了,它曾经不惜以涨价等方式主动减慢在美国市场的步伐,并且不断声称“关注美国的利益”来避免被美国市场排异。但再高超的政治技巧也无法抹掉丰田快速发展中在质量与品牌、能力与规模上的错位,而正是这种错位给了别人把自己“打回原形”的借口和机会。
其实在很多领域,中国企业也在面临着类似的问题。日益成长的规模、不断延伸的海外市场、逐渐强大的影响力背后,这些企业的肌肉、神经和智慧是否也在等比例的增强?对成为跨国公司甚至是世界级企业将要面对的危险而复杂的环境,以及国际商业中众多的非商业因素是否有了充分的认识和准备?
“找到质量、知识产权等问题,然后借题发挥,最终摧毁一个品牌、甚至一个群体的形象。”你管这个叫做终极竞争手段还是卑鄙的商业阴谋都无所谓,反正这是国际商业竞争中的标准武器,已经被使用了无数次,并且还将被无数次的使用。
面对丰田的劫难,越是代表中国概念的企业,越是国际化发展如火如荼的企业,越应该抖擞精神引以为戒。因为类似的事情恐怕迟早会在中国企业身上重演。
《商业价值》2010年3月号编者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