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在于朦胧的身上,我们可以贴上很多标签,歌手、导演、演员……然而你若问他最喜欢哪一个身份?猜他大概会说是“歌手”,但,他也一定感谢“演员”这件事。若不是一年前《太子妃升职记》的爆红,可能从13届快男一路在追的迷弟迷妹们,都不知道还要等待到何时,才能听到当初他们认识的那个“歌手”于朦胧了。
一个歌手,如何“曲线救音乐”?
因为和于朦胧的工作人员有些许的交集,也听过他在“太子妃”网剧之前发过的单曲,比如深情的《凝视》、比如俏皮的《梦游》,终归因“单曲”这性质,让人感觉他像是屈从于什么而发的“玩票”作品,任何一个心怀音乐梦想的歌手,应该都更执着于一张“专辑”,而非“单曲”属性的东西,不是吗?
“曲线救国”从来都是横亘与纯萃梦想与无奈现实环境中的坚实桥梁,差一把救命稻草,也就能越过山丘、看到音乐的曙光了,于朦胧的“救命稻草”就是《太子妃升职记》。
终于,在2016年底,于朦胧能面对内心最忠诚的音乐,并用了很大的精力、下很大的决心,用最“自我”的Title,把第一张个人mini album取名叫做了《于朦胧》。
http://wx2/large/61e46fb5ly1fbp1b8ead9j20rs0rstlm.jpg
这一次,请叫他“歌手”于朦胧
旁观者为他的音乐作品等长了脖子,庆幸、更担忧在影视作品爆红后的他,就不回来歌坛了。与他同届的“快男”小伙伴华晨宇、白举纲、于湉等人,早已发行两张甚至以上的音乐作品,于朦胧倾出全力表达自我的《于朦胧》,这才姗姗来迟。
在音乐内容这件事上,《于朦胧》算不得“抓耳”,却着实“抓心”。
全碟六首歌,曲曲细腻,完全走慢歌的统一路线,听得出于朦胧介乎于男孩与男人之间的温柔、更听得出他从“演员”身份转回“歌手”后,用走心的情绪处理音乐情感度的娴熟。
http://wx3/large/61e46fb5ly1fbp1brrezzj21kw1kwaxg.jpg
全碟从《自导自演》开始,于朦胧用声音,展开了一段一个人全职掌控的感情戏,钢琴和架子鼓的配置,把抒情歌最节奏感、也最感性的一面至臻抒发;曾创作《会呼吸的痛》的宇珩,这次为于朦胧创作《无罪》,仍在抒情歌的路线上做加法,贝斯的加入,把情歌的情绪张力提升了一层;《那些你教我的》在内心戏的层面,铺排一层层的声音表情,副歌处,于朦胧真假音的转换更见他唱功上的精进。
http://wx2/large/61e46fb5ly1fbp1c94w9uj21kw1kwx6q.jpg
http://wx2/large/61e46fb5ly1fbp1d07wctj2104104h8d.jpg
http://wx4/large/61e46fb5ly1fbp1d9q566j20dw0dwwl2.jpg
《入戏》由创作过《默》的音乐人钱雷执笔,带着优雅、浪漫的气质,宛如一曲双人舞般的美感呈现,甚至令人想起正热映的《罗曼蒂克消亡史》;《一个人过》回到自己与自己的对话,音乐中,于朦胧的vocal搭配大量弦乐的铺陈,听众就像是用耳朵观看了一场虐心的感情大戏。
到了最后一首,由于朦胧亲自作词献给粉丝的《梦未完待续》,衔接到他这一场“声音表演”,有着“彩蛋”一样的功效,感谢了歌迷,也给歌迷喂下一颗定心丸,定了他还会继续在歌坛大展拳脚的心,歌词“感谢你让我成为想成为的自己/每一个微笑每一句鼓励/都让我感到好幸运有你”是于朦胧在去年夏天受伤时,对歌迷各种关心留言的感恩表达,与他一同经历过那场伤痛洗礼的歌迷,自会懂得这非比寻常的意义。
http://wx2/large/61e46fb5ly1fbp1dw4m6kj20rs0rsdt8.jpg
http://wx3/large/61e46fb5ly1fbp1e3eth5j20rs0rsdwv.jpg
《于朦胧》用了抒情歌的各种姿态,令于朦胧在细节处传达不同的情绪层次,同时也带出他演员的状态与能力,只是把演技从戏剧转到了歌坛来发挥;不止如此,全碟六首歌,于朦胧为每一首歌都拍摄了MV,想必是全碟不分偏爱,每一首都值得主打的音乐态度。
慢歌不容易唱,但于朦胧认真专注在每首歌中的演绎状态,还是令人听出了感动,也听到了他的认真,不枉这张专辑,用最“自我”、最真挚的《于朦胧》来命名,这,就是于朦胧当下最音乐的状态.
等待于朦胧的下一站,音乐之可能性
还要再“贪心”一点,会希望在《于朦胧》这张mini album之后,能再听到他更多、更丰富的音乐大碟,应该不会等太久。在于朦胧2017年“曲线救音乐”的名单上,现在已经排上了至少有《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轩辕剑之汉之云》、《霍去病》以及《凉生,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四部戏。
可以预计的火爆、可以料想的话题度与热度,仿佛这些剧,都为于朦胧下一次的音乐大作,又备足了资本与底气,备足了令他可以再专注、再大胆、再无忧的音乐气力。
他用拍剧立起一个“歌手”的门面,他用音乐撑起一个“演员”的内在,当于朦胧这个名字越来越与品质挂钩,《于朦胧》这张作品的出现,添砖加瓦了“于朦胧”三个字的音乐质量与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