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我们的娱乐生活有时繁盛、有时又贫瘠得很,所以,我们才不断在找寻新的、有趣的艺术形式,以及跨界混合的娱乐内容,是好或是坏,也都要自己喜欢才最重要。
当11月14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的小剧场看罢《当德彪西遇上杜丽娘》的演出后,三石的心情是由观看表演时的思绪起伏,进入到了异常平静舒缓的状态,是一种被昆剧、被钢琴曲交汇传递情感后的静默,是从匆匆生活脚步中偶然停下来,静与思的难得休憩。
http://ww2/large/61e46fb5jw1f9txhxfnduj215o0rrwld.jpg
——有资深钢琴发烧友告诉三石:德彪西的钢琴曲怎么弹奏,都是美的、迷人的;
——一同与三石观看了全程表演的卢老师说:这场昆剧的表演形式虽然唱得还是老选段,但演员的状态非常年轻化;
——当晚媒体还报道说:今晚将看到68年一遇的超大月亮(所以演出中的一曲《月光》何其应景);
无论别人是怎样站在自己角度评价,一个用心的表演的美,一定能从不同的侧切面被观众发现到。
http://ww4/large/61e46fb5jw1f9txizp4cuj215o0rragt.jpg
观看演出前,三石从未看过完整的《牡丹亭》,因听王力宏唱过“小朋友哪有时间坐在那里看牡丹亭,花十九个小时唱到所有观众老了”,略有对《牡丹亭》有一些心理预设,甚至都有考虑到“闷”的可能性,直到全程看完,居然还意犹未尽,一段70分钟长度的演出,竟分分钟在古今交织的皓月梦境中,流逝地如此不知不觉。
看过太多以华丽舞美与繁复表演取胜的流行类演出,再看《当德彪西遇上杜丽娘》的舞台,简约、整洁,却是不乏点题的重点:两个近乎摆成X型的白幕,一边是钢琴家顾劼亭饰演德彪西、极其专注地弹奏钢琴,另一边,是青年昆曲表演艺术家吕佳饰演的杜丽娘顾影自怜、伤春悲秋,“杜丽娘”不断穿梭于白幕前后,就像是她穿梭于现实与梦境之间的虚实交错,也是杜丽娘穿梭于明代的中国与19世纪欧洲的时空旅行、穿梭于中西方音乐世界的神智更迭。
杜丽娘为爱香消玉殒的混沌神智,如果在原著《牡丹亭》之中还只是在为梦而痴、为现实而失落的话,在《当德彪西遇上杜丽娘》中,则更是在古典钢琴乐与昆剧的唱奏之中,提升了为理想中的感情而奋不顾身的人物情绪张力。
http://ww4/large/61e46fb5jw1f9txlubx5ij215o0rram1.jpg
当“德彪西”顾劼亭奏起《冥想曲》《水中倒影》《焰火》《月光》这些情绪各异的名曲,当“杜丽娘”在“游园惊梦”、“月色满亭”、“梦断魂萦”这些不同的篇章中更迭不同的唱段,Crossover的融合概念,已不仅仅是交汇、融合般简单,两种不同形式的音乐载体,传递出相似的情感,惆怅、惊喜、无奈、绝望……等等,丰富的情绪在音乐的行进中,越是悲怆苍凉、越是有痴心打动人心。
《当德彪西遇上杜丽娘》全篇以10首德彪西的钢琴曲,贯穿了《牡丹亭》的五个篇章,有钢琴曲、昆剧各自solo呈现的部分,也有二者层叠在一起的合奏,对于独独对昆剧、或对钢琴曲感冒的观众,不知是否有和三石一样的恍惚:德彪西钢琴的奏乐部分,被大段大段的昆剧唱段切到略显细碎。试想,若更多部分的德彪西钢琴曲,交融在“杜丽娘”情绪崩溃的边缘时,会不会更令表演看起来有丰富的呈现层次呢?
http://ww2/large/61e46fb5jw1f9txmpmcepj215o0rr447.jpg
印象很深的一幕:《焰火》与《月光》的曲子进阶,以白幕投射烈焰、月亮的影像为交叠,杜丽娘炽热的情欲、怒火,就这么在一个西方钢琴家“德彪西”的演奏中,被尽情舒展、恣意挥发。形容这是同病相怜也好,或是心有灵犀也罢,没有人的孤独应该自赏,可能只是懂你的人生在了不对味的时代。
http://ww4/large/61e46fb5jw1f9txpnrhp5j215o0qpn56.jpg
http://ww4/large/61e46fb5jw1f9txno4d9bj215o0rrk3g.jpg
如昆剧、评弹这些中国古典曲种,近年来逐渐被更多的年轻人接受,不只因为是古乐的魅力历久弥新,也因为总有像顾劼亭这样脑洞大开的音乐艺术家,在不断尝试用多样化的形式呈现这样的经典内容,三石从上半年听到了电子乐、DJ打磨的新式概念昆剧,再到下半年欣赏这场《当德彪西遇上杜丽娘》,对音乐的喜欢又再多了些,音乐的样态、艺术的形式,总会在不同的脑火花碰撞中,以意想不到的惊喜面貌出现、发生,这样的音乐事件,终归令人着迷。
http://ww2/large/61e46fb5jw1f9txov0mowj215o0o646y.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