瓣膜置换后注意自我调整
(2010-01-11 16:29:29)
标签:
心脏瓣膜病术后护理瓣膜置换健康 |
分类: 心脏病保健 |
心脏瓣膜如果遭受风湿活动、细菌感染、退行改变、外伤或先天畸形与病变影响,就会发生坏损、变形或粘连增厚,形成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失去其单向阀门的功能,影响到心脏的正常排血,甚至导致心功能不全。因此,当您怀疑自己的心脏瓣膜有病变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医生会根据瓣膜病变的程度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或瓣膜修补手术,如果坏损瓣膜无法修补,则必须瓣膜置换,以保护和改善心脏功能。
人工心脏瓣膜的种类及选择
人工心脏瓣膜分生物瓣和机械瓣两种。
生物瓣系应用生物组织制作而成,或直接取材于同种或异种心脏瓣膜。生物瓣血栓栓塞率低,不需终身抗凝,当然也免除了抗凝所致的出血等并发症,但其耐久性较机械瓣差,其平均工作寿命在10年左右。不过生物瓣“失功”后可再次换瓣。
机械瓣系由金属跟高级复合材料制作而成,耐久性强,但需终身接受抗凝治疗。每日需服用抗凝药,定期化验,以保证抗凝指标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抗凝不当可发生栓塞或出血等危险。机械瓣一旦失灵或卡瓣,病情常较危急。
生物瓣和机械瓣各有优缺点,可根据不同情况酌情选择。年轻有抗凝条件者可选用机械瓣;老年患者(一般大于六十岁)、生育子女的妇女、边远地区无条件化验监测抗凝指标者、有抗凝禁忌症者(如胃溃疡及其他出血倾向的患者),可选择生物瓣。
术后早期注意事项
手术后头三个月是克服手术创伤、康复体质的重要阶段,应注意以下事项:
▲继续按时服用医生所开的各种药物。常用的包括抗凝药,强心、利尿药,抗心律失常药等。
▲学会自己调整抗凝药物的剂量。由于个体差异,每位患者需用的抗凝药剂量有所不同,出院时医生已经初步摸索出患者的抗凝药剂量,出院后应定期化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抗凝治疗。
▲预防感染,尤其呼吸道炎症、牙周炎、皮肤疖肿、泌尿系感染等。一经发现应及时控制。对不明原因的间歇或持续性发热,不可乱投医、乱用抗生素,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治疗。
▲应保持适当的活动量,以便在心功能恢复的同时,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质量。活动量以不引起心慌气短为宜。不可整日卧床静养。
▲不宜吃太咸的食物。心功能较差的患者应限制饮水量,不宜进食大量含水量多的食物,如稀饭和汤类等,以免液体入量过多,增加心脏负担。对抗凝药物治疗有影响的食物,如辣椒、胡萝卜、猪肝等,应注意不可过多或长期食用。
▲术后三个月应到医院进行一次详细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调整用药。
术后三个月可恢复工作和劳动
一般来说,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三个月内以休养为主。三个月后去医院检查,如心功能恢复满意,体质良好,则可逐步恢复劳动和工作,劳动强度以不感劳累和心慌气短为宜。3~6个月之后,绝大多数病人能从事正常体力活动和工作。少数术前心功能极差、手术时机较晚的患者,术后虽有明显改善,但也只能从事轻体力工作。
瓣膜置换术开展已近50年,技术已相当成熟,目前成功率已达95%以上,单个瓣膜置换成功率可达99%以上,同时有各种质量优良的瓣膜可以供患者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