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间活动存在问题:
一、操作材料少。
操作材料是幼儿进行任何游戏的灵魂,尤其是在晨间美术操作活动中,只有丰富的材料(包括未成品和半成品),才能让孩子真正的感受到操作游戏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欲望。孩子依靠材料为载体,在与材料互动与客体互动中发展,因此材料的提供能力很重要。而目前我园投放的操作材料少,反复使用价值不高,不能满足幼儿的选择需要,材料功能单一。
二、幼儿的兴趣不浓。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快乐而自主的实践活动,是幼儿特有的一种学习方式。游戏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情绪愉快,智力活动积极。但是幼儿对重复的游戏反应出兴趣不浓的现象。尤其是我们大班幼儿,在晨间活动中,我们可以发现孩子一种心不在焉的,对手里的东西没有兴趣。
三、 幼儿并没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
在集体活动中,对于幼儿来说,教师是活动的主导者,带领着他们去探索去学习新的本领。但是在区域活动,幼儿则是一个完完全全的主导者,有着全部的自主权去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只有让幼儿的充分的自主,才能够真正的形成一个轻松和自由的游戏环境,让幼儿全身心的投入到游戏活动当中。可是在晨间活动过程中,幼儿自主选择权并非能够百分百的实现,因为器械和场地都是有限的。从而,幼儿失去了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力,同样也失去了游戏的兴趣和愉悦的情绪,那么晨间活动就丧失了我们最初的预想。
晨间活动指导策略
一、教师要善于观察,充分了解各材料的特征
比如小班前期“玩球”,我们让幼儿自创玩法。孩子们有的抱球站在一边,有的坐在球上,大部分幼儿都不知道怎么玩,没有充分的活动起来。显然,小班幼儿不适合自创玩法,他们缺少玩球的经验方法,阻碍了活动的开展。观察到这一现象,教师就要及时的调整指导方法。又如,在玩圈中,中班幼儿还停留在“开汽车”“滚圈”等简单的游戏中,游戏反复进行,比较单调。这时,也需要教师进行指导,让幼儿在难度上有所突破。
教师学会观察,善于观察的同时,自己也要充分的了解各材料的特征,首先自己会玩。如上述小班“玩球”的例子中,让幼儿玩球,教师首先要了解球的各种玩法,才能在指导时去选择适合小班幼儿的玩法。如果让小班幼儿去单手拍球、抛接球等,他们不但不会玩,还会使他们的自信心受挫。因此,在指导中,教师应该选择适合小班幼儿的玩法:如将皮球滚出去,幼儿快速追回、两人结伴滚球、拖小猪等游戏,幼儿才能玩的更投入,更开心。
二、利用晨间活动的特点,指导幼儿进行活动
1、 让幼儿教幼儿,调动孩子在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
晨间活动的形式比较自由,在活动中,让幼儿两人或多人结伴活动。在结伴活动中,幼儿遇到困难时,就会从同伴身上受到启发,共同寻找克服困难的方法。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互相取长补短。“让幼儿教幼儿”的益处,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让儿童教儿童,”不仅教者得益,教者在巩固自己所学技能的同时,也获得了发展才能的机会。
2、 赋于幼儿一定的角色,让幼儿自由扮演。
在晨间活动中,幼儿的活动较分散。提供幼儿一定的内容,让幼儿自由扮演角色进行运动,使幼儿围绕着内容自己想象情节展开活动,更能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如玩沙包时,我们为幼儿设计了不倒娃娃这个角色,让幼儿围绕着不倒娃娃,想出各种方法不让沙包掉下来。这种有趣的情境体验,孩子们能始终保持浓厚的运动兴趣。
3、 掌握幼儿的特点,利用小步递进法进行。
幼儿的动作发展呈小步递进。在活动中,应遵循幼儿动作发展的特点。在每次活动时,适当的改变练习环境,增加练习的难度,不断提高幼儿动作的质量和动作的适应性。如在走平衡木时,在幼儿走的较熟练、轻松时,可以提供布娃娃、沙包等辅助物。幼儿头顶沙包或手抱布娃娃从平衡木上走过。这样,既巩固了幼儿前一动作的发展,又在难度上有了提高。保持了幼儿参与身体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4、采用竞赛的形式,增强幼儿的积极性。
合作竞赛的形式较适合大班的幼儿。在晨间活动中,幼儿可以自由结伴进行个人与个人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比赛。如玩飞盘、玩袋、玩沙包中,幼儿可以比一比谁飞的最远,跳的最高,投的最远等。这样,既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又能促进幼儿责任感、荣誉感的形成。
5、采用暗示法,带动幼儿进行模仿。
“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晨间活动中,幼儿往往自己能创造出各种富有新颖的玩法,但他们却不善于传教。这就需要老师善于发现闪光点,以各种暗示的方法传递幼儿的成果。如在玩圈中,大部分幼儿把圈拿在手里当方向盘开汽车,这时有一个幼儿却用圈当轮胎滚,这时,老师就暗示:“××小朋友真聪明,在滚轮胎呢!”孩子们听后,也就相距模仿了起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