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低调的碑林博物馆

(2023-11-19 10:20:06)
标签:

东篱瘦菊

历史

旅游

文化

分类: 喇叭花
我觉得还是应该叫长安,那些地铁口的广告牌都写着“常来长安”,这多好啊,取常来常往,长治久安之意。再说“西安”这个词在键盘上必须分开打,不然,就会出现“先、县”等字样。如果大家都同意改,没准哪天就真改过来了呢,就像“墨菲定律”,只要你一直想,梦想就会成真。

西安的古迹比较集中,从城墙下来,没走多久,就到了碑林博物馆。抬头望过去,亭子上方刻有“碑林”两个大字的烫金匾额,讲解员说匾额出自清代爱国将领林则徐之手,是他被革职戍边新疆伊犁时,途径西安所写。走进去,是一色的传统庙宇式建筑群,只见古木森森,阴翳蔽日,让人肃然。早听说古旧的东西阴气很重,果不其然,我想那些碑石的主人正穿越千年的风尘,默默注视着参观者,他们目光冷峻,审视着历史,拷问着现实。

碑林博物馆有孔庙、碑林、石刻艺术馆组成,以碑石之多、价值之高闻名。我们去的时候,孔庙正在维修之中。参观博物馆一定要有导游或讲解员,她带着我们按陈列室顺序参观。最先看见的是管内形制最大、最华丽的《石台孝经》,是孔子的学生曾参所编撰。此碑因为高大,被誉为“迎宾第一碑”,也是镇馆之宝。

接下来讲解员带我们依次参观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展室。
第一展室都是儒家经典十三经,是古代文人学士必读之书。古代印刷术不发达,所以将经文刻到石头上作为范本供人们校对。这些碑,由于拓的次数太多,也由于年代久远,大部分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了。在古代没有纸质书的时候,这些石碑就是书,是世界上最厚重的书籍。

第二展室主要陈列的是唐代碑刻,其中一块《大秦景教流行碑》很有意思,“大秦”是古代东罗马帝国,“景教”就是基督教。这说明在唐朝的时候基督教就传入了中国,这石碑是大唐波澜壮阔的外交史的一个见证。我所要问的是“碑”字为何没有上面的一撇,“流”字为何没有右上的一点,讲解员的解释也很敷衍,她说可能是书法家为了间架结构上的美观吧。

在这个展室,我们看见了书法家颜真卿的真迹,《多宝塔碑》字如其人,流畅飘逸,又刚正不阿。最不可思议的是《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由一个和尚搜集王羲之的墨迹集合而成。为了补齐所缺的字,他不惜在全国张榜重金征集,前后花了24年,花费了巨大的代价。真是名副其实的“千金碑”啊。

第三展室主要向人们介绍书法的演变史。在这一展厅里,我们可以看到自汉代到宋代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源流的书体碑石。印象最深的是唐代张旭的狂草,张旭为人豪爽,嗜酒如命,经常喝得酩酊大醉,酒醉之后为求尽兴竟然用自己的头发蘸墨来写字,疯疯癫癫的,因此也被人称之为“张癫”。这在今年看的电影《长安三万里》中可见一斑。

第四陈列室有几块很有趣味的碑石。其中一块是清代马德昭《魁星点斗图》:此图以儒家修养的标准“正心修身,克己复礼”八字组成魁星形象,左手托砚,右手执笔,一脚翘起托一“斗”字,一脚立“鳖”字上,取魁星点斗独占鳖斗之意。形象生动,拼字巧妙,是文字游戏之作。还有一块也很有意思,清《关帝侍竹图》,也就是用竹叶拼字,也属于文字游戏。

所有的碑石,都以乌龟为底座,那黑色的龟仰着头,睁着眼,任凭游人抚摸、拍照。有一只象征福禄的龟头被摸得闪闪发亮。我对书法其实没什么兴趣,因为我写字很差劲,当初练书法时,一口气写很多,后来越写越差,就开始胡乱涂鸦,不是狂草而是潦草了。喜欢书画的朋友,一定要去碑林博物馆看看,你会受益匪浅的。

碑林博物馆中最有名的石刻艺术作品,就是昭陵六骏和老君像。昭陵六骏是唐李世民的六匹战马,昭示他的显赫战功和对相依为命的战马的纪念。但我们只看见了四骏,另外两骏存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中,是盗贼与洋匪勾结所为。

我印象中的太上老君,是挽着白发,手拿拂尘,眉毛白而长的形象,而这个老君像没有头发,长着婴儿肥的脸,整个像个女人。据说这座老君像是安禄山为了取悦唐玄宗李隆基,让人用汉白玉雕刻而成,有人猜测这座雕像的原型是杨贵妃。虽然牵强,但也符合史实及人们的心理。

碑林博物馆始建于宋元祐二年,是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地方专题性博物馆。它的藏品之丰富,数量之多,时间跨度之长,艺术价值之高,令人叹为观止。可是由于它的专业性强,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因此它是低调的。在璀璨的历史星空,碑林博物馆低调而奢华,它发出的光从岁月深处出发,洞悉历史,照亮古今,必将穿透未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西安城墙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