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这样一个地方

(2014-01-13 21:12:43)
标签:

文化

分类: 存谢帖
有这样一个地方
文□冷清秋

  途中

  没想到能去。
  没想到真可以去。
  那么神奇的地方,绿着草,朵着花,在冬季。
  除了开心,还是开心。
  人虽未到,心已先行。
  高铁虽快,却载不住飞速的心。有时,心,最自由,它比身先行。
  出发时窗外分明一片萧瑟,等再睁开眼,已是一片葱茏。


  年会

  年老的,年少的,都相互握着手。
  认识的,不认识的,脸上都漾着笑;
  相互介绍的,惊呼拥抱的,合影拍照的,这里没有陌生,没有距离。来的都是小小说,我们都是小小说,这里,只有小小说。
  小小说的人,在过小小说的年。


  游览

  那绿,剔透。
  那红,艳丽。
  那水,明澈。
  那村落,古朴。
  诱惑牵引着视线去一再捕捉,纵容撩拨着心跟着欢喜。


  归程

  好多不舍。
  这山,这水,这桥,这桥上的人。

########################################################################################

道具、意象及其它
——我读陈柳金
文□冷清秋

  陈柳金的作品整体来看数量不算多,但是在这为数不多的作品中,却每每有意味深长之举。有的或者只是对道具的一个小小打磨,却使得文字整体焕发出不同的光彩来。他的这份用心与细致,极突出地体现在对小说道具的选择和道具意义的赋予上。
  比如简单到一个桃子,原本平凡普通的一种水果,在陈柳金的笔下,那枚含而不露的硬核,却成了对于消逝故乡的,永不停歇的思念。而作者的高明之处,也在于只是把桃子当成两处貌似的闲笔一带而过。虽未多加浓墨重彩,但是因为运用得当,却不会被读者所忽略。而且尤为重要的是,虽然故乡成了水乡泽国只能瞭望不可逾越,但是逃离的“我”,却像那枚桃子一般,包含着一颗存有念想的种子,那思念于现实中还无处安置,却会久植于心中,也许有一天会以某种形式生根发芽。只是“我”所紧紧抱着的这个无法落地生根的希望,留给读者的却是绵绵不尽的惆怅。
  陈柳金对于道具的运用并不局限于实物,比如像速度。这种相对抽象的选择,也给文字本身带来了完全不同的效果。小说里人物对于速度的痴迷在现实世界中是无解的,真正的答案在马飞轮的精神层面上。他对于急速奔驰的渴望,如若不是在躲避现实的挤压,就是在追赶箭般离去的过往。只是在这一篇中因为道具的虚无化,使得作者讲述过于隐蔽,以致于读者或许会被人物那种直接所表露出的憨直所吸引,而忘了关注那对于速度执着的起由,最终造成了这样那样的误读。
  道具的运用,有时陈是通过“残缺”来完成的。这种细微的挪移,虽然只是小小的一步,但体现在作品里的效果却很显著。如(99朵玫瑰)通篇看似赵芬在赎罪在救人,实际上同时也是赵芬在对自己肇事逃逸的自我救赎。在形式上,最后并没有完美地达成(一百枝玫瑰),而这个少了“一”的缺憾,加上那个小男孩最后站出来承认自己偷玫瑰的“错”,来映衬赵芬依然隐在暗处,不敢勇于面对自己所犯的过失。这样的缺憾,和那些玫瑰一样,最终成为了留在读者心里挥之不去的残影,也成为了让人一再琢磨并最终产生自我道德审视的契机。
  然则并不仅如此,陈柳金对于道具运用的成熟,更表现在那份自然和从容的不经意中,比如一碗面的价格。在读者皆被李达的人生转机和沉沦所吸引时,于最不经意处,由直爽的早点店老板喊出“兄弟,找你五块钱”。于是,那种一切都在变,却有从未变的就是一碗实惠且老少无欺的面。然而这样的一碗面,在最后结尾处出现,不免令听到的人良久黯然。但是,风驰而去的李达已经不能再回头了,就好比他扶摇直上的人生旅途一样,没有可搭乘的回程船。握在店老板手中的五块钱,成了逐渐褪色的背景中最后一线虚芒。
  陈在经营自己的文字时无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用质量和深度来弥补数量上的不足。用回味良久来缓和篇幅的短小。但陈柳金无疑也是困惑的。在自己笔端的摸索下,他找不到人物的将来。所以,他的许多篇作品中每每都要借助于一个“老者”的出现,或来释解迷津,指明方向,或靠豁达睿智来于人启迪。从《好水有情》到《新年宝贝》再到《水写兰亭》和《心里有条鱼》,这个“老人”的出现总是那般超脱世俗,看不到老人和世俗的任何牵连,比如儿女,比如妻子。而正是这样的简写,更突出老人的分量将老人放在一个常人不及的高度,写的太明了,说服力度就会弱就会被分散。
    所以,陈巧妙地借助老人来缝合现实与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然而这种回避虽然有助于情节的完整,却无易于主题的升华。而且作品中屡次有这样的情节一再的出现在其作品,我认为更主要还是由于作者在创作时没找到自我突破的方法就当做了权宜之计屡屡使用。当然这并不能说是作者之过,因为所说的这些问题本就没有一成不变的答案,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我们都是在不断的前进中,来领悟和求索。
  所以,你也看到了,陈柳金所做的,就是他今天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所被认可和难忘这些篇章。
    祝福柳金楼上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