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研修班】与同学说273-286
(2013-06-17 10:13:09)273
这个建议很有意思。
学习就是这样,其实一篇文章最后改成怎样并不关键,关键的是,在对于情节的探讨和表现手法的琢磨里,弄明白不同的表述会带来怎样不同的效果。
另外,就是要去观察和想,对方为什么做这样的建议和判断?
对于这些的琢磨,有助于你更深入地理解对方的写作思路和创作习惯,能够让你比较贴切地理解其创作的作品为什么会是那样,而不是另一种情形。而这最终,都会被吸收并转换为自己的能力。
能写好自己的作品,是一种能力,能从别人的作品里追索到对方的创作意图,则就是一种水平了。
274
像这样彻底把一篇作品转换叙述人称和表现手法以及调整主题,这么大量的活儿,是很多写作者都有所畏惧的事情。
我的个人体会是,彻底大修一篇文章,可能要付出再写两篇文章不止的力气。但是这种方式也是最锻炼人的。是对于所掌握的技巧和创作思维的真正考验。因为先前的所有构思都已经体现在前一篇作品里了,像改造得更好,除了把自己的潜力也逼出来外,恐怕没有其他的方法。
275
如果现实中本就是一团死结,那么在小说中强行给出的答案,也很难有说服力。
276
有时句子里是根本不需要形容词的,但是并不耽误意思的表达。像上面这句,那种窘迫或是落寞或是急切的味道就已经存在了。至于到底是哪种,需要看下文是如何来承接的。
看,很简单的句子,大家也都在写,但是里面有值得思考的地方:
为什么不用形容词,但是依然能够传达出形容词的修饰效果?
这就是“情势”。这种情势仅仅通过讲述出来,就已经可以通过“人之常情”来感受到字里行间的那份情绪了。
277
修改是一个技术活儿,但是写作却可以凭感觉一气呵成。所以实际上修改是要比写还要难的事情。
278
管家的那篇有印象。不过《高手》这篇是有不同的。因为“老姜”出场时其实是很落魄的。全文的情节经历了一个落魄到发达的过程。发达后的倒是和管家的那篇有所接近。就是因为情节上的这个差距,导致两篇整体上有区分。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传说中,老姜的妻子后来是和老姜分开了,而且老姜拒绝和妻子再重新复合。
我想,既然借用了这个传说,那么后面的这些细节,应该会对本文的主题有所影响。毕竟那是广为所知的,由此还生出了一个成语:覆水难收。
286
从这两篇可以看到,写的都是平凡人物的生活。而且一篇弘善一篇抑恶,像这样有区分地处理作品,是一种很好的习惯。只有这样,才可以尽量地避免创作上陷入自我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