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研修班】与同学说258-262
(2013-06-17 10:10:40)258
这个结尾转折得很好,因为比较好地支撑了前面女孩所有行为的合理性。因此这种自然转折的效果,让结尾有了更多的意味。也和老人失散的女儿产生了对比。这种对比,带有一种隐含的否定,就是试图向读者指明,被老人失散的女儿所抛弃的那种生育的恩情,即便参杂进了杂质,但是依然是让人如此渴望获得。
廖敬涛同学四月份有一篇作业写的也是这个主题,里面讲女孩被父母近似于卖掉,但是后来还是回来探望父母,希望能接过去便于照顾。
相对于廖敬涛同学文字里的平实和深情,这篇最大的特点就是情节设计上的技巧。通过把两件寻找的事合成一件,使得两个残缺的情形变成为一个圆满的完好。这就相当于把两个悲剧(一个是因为记恨不肯认亲,一个是找不到自己的亲生父母)合成了一个喜剧。这种悲中有喜,喜中藏悲的效果,给小说本身带来了比较好的回味。而这,也恰就是小说耐嚼的原因之一。
当然这并不是说本篇写得已经完美无瑕,而是提醒同学们注意到这样一个效果显著的处理手法。
我把它放大给同学们来看,当然不是说都要如此处理,而是想让大家看到,好的手法对于文章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不是说这个手法把文章提升到了什么什么层次,而是想说,好的作品,必然需要类似这样的设计。
无论是主题,语言,角度,技巧,没有一个是不重要的。
259
像“可是”后面这句,起到了提示的作用,其实对于情节的讲述是不利的。一来提前透露了后续内容,再者代替读者作出了判断。
一般类似这样的话,要么需要尽量避免,要么是作为事发后总结性使用,要么是在事发中用来对人物的情绪进行渲染。虽然也有放在事件开头的,但是明显不容易处理。因为通常大家都不会喜欢被提示下情。但是也有例外,就是告诉大家要讲一个好玩的事,但是越看情形越来不妙,有让人准备手绢的倾向。而到了最后,喜剧效果终于出来了,大家或是哭笑不得,或是唉声叹气白担心了这么长时间。
总之,虽然文无定法,但是技巧还是要一个个来学。
260
很多时候,一些看似平常的句子里都有很好的文学意象。这里,现实的河,何尝又不是时间和生命的河。
母女站在生命的此岸与彼岸相互对视和呼喊关切。
如果想到了这个层次上,何愁写不出有意味的文字呢?
所以,多留心,多交流,让自己的视野更开阔,思维再活跃些。
261
一直在说标点的重要。不只是说要正确地运用,而是因为,像上面这句那个逗号一样,有时标点里浓缩的都是未曾发出声来的千言万语呀。
262
这种语言读着是很轻快的,有心的同学可以琢磨下是如何做到的。可以这么讲,对于小小说的创作来讲,这是一种好的语言,因为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个轻松的阅读氛围,哪怕讲的是一件万分沉重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