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念去去
念去去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616
  • 关注人气:1,60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小说研修班】与同学说210-217

(2013-06-04 11:30:06)

210

题目对于小小说的重要,有时就像化妆品对于女人一般。平常的化妆品死不了人,但是好的化妆品却可以让人从气质到精神全面地容光焕发。
  《妈妈等你爱我》这个题目算是不差,但是我们还要学着找到《妈妈再爱我一次》这样的直击人心感触万分的文字。
  而且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211

文章的分节也是一个重要但是大家探讨不多的技巧。
  分节如果不是为了方便重新讲述一个离得太远的事件线索,那么就是为了配合上面结尾或是下面开始处的特写镜头或是给一些有回味的语句拉开品味的空隙。当然不止这些,大家可以在平时多留心一下。学习就是从这一点点细节的积累开始的。


 

213

语言很轻巧。语句的读感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细节。大家要多多注意。
  另外模特这个设计,让情节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这点是需要大家学习的地方。多去关注一下新的元素和事物,恰当引进自己的小说中,可以让文章变得更有吸引力。
  另外结尾处的那种失声处理也很有余味。父子俩谈了什么,读者听不到,但是能看见的是,两代人间的那种其乐融融。


 

214

当然这并不是说冷峻的主题不能写,而是讲,对于初学者来讲,从相对简单和容易掌握的正面主题入手,等到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能力后,再尝试那些不好掌握的题材。
  这只是一个建议而不是要求。不过,也不是无的放矢。只是不同的人情况不一,可能有的人因为生活的阅历的原因,眼光独到,一上来就对这些题材把握得很好。所以要看自己的情况和对于创作的理解。


 

215

确实。人物出场过多,名称过于繁杂是小小说的一大忌讳。因为篇幅就那么点儿,人物多了,必然形象就容易流于单薄。而且名字太多,读者还没来得及记住,文章就结束了。这也是为啥有时小说人物名字会取成老张”“小李这类的简称。因为只用过于抽象,赋予一个具体的名字需要记忆不说,有时也无那个必要。
  问题虽小,学问不少。


 

216

一个人物一出场,没有经过刻画,是无法自动具有某种属性的。虽然第二段中有一个集中的描写,然而本文后续部分,讲述的策略就是猜疑事情表面背后的内幕。那么这样一来此处的比较一致的评价,就成了一种可疑的官样文章,所有的说辞就不一定都算得数。也就是说,对于校长这个人物的真实刻画是缺失的。
  这种纯粹符号化的人物,在真相未出来之前,你既无法把他说成是廉正奉公,也无法下判断说他是腐败分子一个,自然究竟是平常还是不平常这种普遍性也无从谈起。而文章是要放在当下现实环境里来读的。现实的情况是,只要你无法自证清白,那么就会疑云重重。而从文章开始到结束,人物背景上的缺失,导致虽然本次的流言蜚语可以不攻自破,但那只是解释清楚了这个入院事件。而那些猜测的细节(钱啊,作风啊,升迁啊),却因为处于悬空状态,结果到全文结束时,一切仍纠结在纯粹的流言蜚语并非空穴来风之间无所适从。
  这种含糊不清,和作者自叙的写作意图是相冲突的。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无论是作者还是人物都没有针对性的回应。当然,你可以说那些线头,只是篇章中推动剧情的小细节,但本篇主题既然关涉的是信任和猜疑,那么究竟为什么会出现借风生浪的情形,就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于是,关键人物背景的缺失,疑团的悬而未决,这些都导致真正的创作意图没能最终实现。
  那么反过来思考,如果真的要设定一个这样虚化的人物,此篇的处理方法则应该从谣言的本身特征上入手来破解。比如源头的不可考,叙述内容的含糊多变等,而不是让关涉人物出面来辟谣。那只是一厢情愿的做法。
  另外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评论不是猜心游戏,评论者的主要任务是尽量提供一个不同的或是更全面的观察视角,努力找到通达文字背后的道路。还有就是,作者试图表达什么,而作品究竟传达出了什么,阅读者又感受到了什么,这是既相关,又相互独立的三件事。而这种错位或是偏差,恰恰也正是文学的魅力之一。


 

217

说千道万,都是为了让大家创作上能有所收获甚至有所成就,所以感谢的话无需多说,努力创作方是正途。
  学以致用就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