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念去去
念去去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616
  • 关注人气:1,60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同学说  14

(2013-04-07 07:19:40)
潮起潮落 发表于 2013-3-17 10:04 http://www.xiaoxiaoshuo.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14" />
辅导员说得很好,我们不应该拘泥于一种形式。社会在持续发展,人的思想也在不断变化,也会有新的矛盾催生 ...

  是的。写自己不熟悉的东西是有难度的,因为细节上很难照应到。不过阅历的不足,宽泛的阅读可以弥补一些。另外一些人文地理节目或是旅游风景类等专题节目,也是一个很好的形式。当然这些只是皮毛,关键还得多接触生活。

潮起潮落 发表于 2013-3-17 10:07 http://www.xiaoxiaoshuo.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14" />
我是新手,权作探讨。这要根据自己文章的需要。无论做什么事情,死板硬套或固步自封,都是没有出路的,

  说到了点子上。很多时候,一些判断都是有针对性的,都是针对某一具体的文章或是现象而谈,就是说这些结论都是有前提的。只简单地看一句孤立的话,有时候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海蓝7215 发表于 2013-3-17 21:05 http://www.xiaoxiaoshuo.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14" />
怎么让小小说中的人物丰满起来呢?在平淡的生活中,怎么提炼出写作素材,还要一波三折呢?

   这三个问题,在非鱼老师本月的授课中都有讲解,这里再分享一些个人的体会。
  如果你认可“小小说是以塑造典型人物为核心的文学体裁”,那么如何让人物丰满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在问如何才能把文章给写好。那么如何才能把文章写好呢?对于语言的训练,对于文章情节设计的学习,对于文章架构的掌握,对于主题的挖掘和提炼等,把这些一一做好,文章自然就能写好,人物形象也会丰满起来。就是说,要把基本功给练好。这是一个整体的工程,要解决一个个关节,而不是一蹴可就的事情。
  素材不需要提炼,素材需要你去发现。需要提炼的是素材背后的主题。那么如何去发现写作素材呢?一种是生活中的亲身感悟,有感而发的作品创作素材大都是这种来源。另一种是从新闻或是阅读里获得。那么素材有了,如何提炼主题呢,有人说,一个作品往往体现着写作者的情感倾向和道德观。其实任何主题的背后,都是各种观点的碰撞。所以平时关注一下社会热点,琢磨不同阶层人物的生存困境,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琢磨的久了,自然就会有自己的观点和倾向,而这,几乎就是半成品的主题,剩下的就是和什么样的材料关联。
  一波三折一般是指情节。情节一波三折的直接效果是出乎读者的预料之外。而根本原因则是矛盾的不断产生。而所产生的矛盾,一再地指向问题的更深层次,使得冲突一直波折不断还有愈演愈烈之势,自然就水到渠成地产生了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效果。我借用电影《国王的演讲》来做一个具体的分析:
  情节很简单,讲的就是身为王储的主人公如何克服口吃这种表达障碍,顺利履行国王职责的故事。那么看编剧是如何如理的——
  先是主人公只是二王子,所以他也乐得不操心继承的事。但是大王子只爱美人不爱江山,结果老国王去世后没多久,就直接退隐,让位于二王子。而一个口吃无法正常表达的国王对于皇室威严来讲,简直就是一场灾难。可皇家医生又束手无策。伯爵的夫人经过一番调查,选中了一位民间的矫正医师。但是主人公因为皇室的尊严和自傲,不愿向一位平民医师坦诚自己的生理缺陷。结果治疗无法继续。后来主人公在烦躁中发现,原来这位医师的治疗还是有效果的,且形势逼人国王登基大典在即,不得已重新回头治疗。不过好在整个仪式国王本人只有四句话,医师通过各种方法和技巧,使得国王最终能够相对流利地讲出来。治疗在继续,此时国际局势阴云密布,战争的苗头威胁着每一个人。国王无意中观看到了敌国首脑的演讲,对方激情四射,蛊惑力十足。同时有人举报说,给国王治疗的这个医师其实是没有相关的行医执照,属于江湖骗子。这样的人自然是没有资格给国王治病的。但是国王顶住压力,因为他充分信任这个医师。形势风云突变,大臣突然来报告,战争爆发了,需要国王在几个小时后发表长达九分钟的战争宣言。对于国王来讲,这是一个根本没有心理准备的艰巨任务。而且敌国领袖演讲的魅力历历在目。如果国王不能给出足够分量的宣战演讲的话,无疑会对军民的士气造成打击。怎么办?情节就此进入最后的高潮。
  就是这样。矛盾一个接着一个,步步深入,面临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而小说情节中的一波三折也是这样造出来的。
    我有时会给出一些具体的建议,目的并不是建议怎样写,而是提供一个思路,目的是抛砖引玉。即便采用了,也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设想来写,而不能只是“再现”我的建议。那样会约束创作的思维。
  总之,要写自己的东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与同学说  13
后一篇:与同学说  15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