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秋闲读之十五
(2012-09-29 10:58:37)
标签:
杂谈 |
生活馈赠的礼物不是“痛苦”而叫“成长”——评张迎春《初恋》
文□冷清秋
“博远经常喝高。喝高话多的他就会再次说起他的初恋。每说一次,晓雨的形象都会在弟兄们的眼中完美一分。”
开篇处读到这句话时,我就在想张迎春同学的《初恋》如果下面持续地,把晓雨完美初恋情人的形象推高到顶点后,转而通过“第三人”(也许是喝酒的弟兄们中的一个,也许是另外的其他人)的眼光进行,甚至切入到“第三人”的恋情,或者干脆让“第三人”对于这个传闻中的“晓雨”生出莫名情愫,那就好玩得多了。要是“第三人”是个情窦初开的毛头小伙,而又对博远这项目组老大的为人和能力钦佩有加,那么就更好玩了。只是,这岂不是要成了肥皂剧的恶俗桥段了么?所以,我们还是简单些——
可不可以从博远对于初恋的难以释怀中,来写另一个人的初恋呢?切入点就是博远这样一个事业有成的人,醉言醉语中对于晓雨的完美塑造,结果给他人所带来的遐思。
所谓言者无意听者有心,且不提这人暗生情愫,但当博远本身遭遇到现实版的晓雨后,被硬生生的生活最终碰得头破血流。而这个被博远先前话语所误导的人看在眼中,晓雨这种完美形象则开始四分五裂,然后他就在疑惑,这博老大所念念不忘并让自己产生向往的,究竟是这个后来居上的项目主管晓雨,还是其记忆中的被命名为“晓雨”的某种虚妄呢?
这种难以辨白,虽然表面上是多年后初恋情人不再堪回首,往事只成追忆,实际内在展现的却是生活的潮水对于情感礁石的冲涮。
迪克牛仔嘶哑着喊道“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人,愿意等待”时,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已经不言而定了。只是博远仍固执在自我的想象之中,不肯直面相对现实。
因此最后那一拍两散的结局,与其说是纠结,不如说是生活重新步入正轨。只是,博远似乎并没有明白这一点,仍然——至少在言辞中——与心中的那份过往继续纠缠。
但这是他自己的事,我们本着尊重一个“成年人的选择”的态度可以不管,可是作者的写作倾向呢?这时,先前所设计的“另一个人”就可以登场了。如果博远代表着对于情感执迷不悟感性的一面,那么这“另一个人”就代表着在情感选择中我们理性的一面。让他对自我做出选择,来和博远达成平衡。
这样,把人的感性和理性分别释放在不同的人物身上,远比单边只描述其中的一面更显“真实”。
此外,从技巧上来讲,博远对于晓雨的执念是用漫长的时间所酝酿的,“另一个人”伸手从博远的执念中掬水而饮,跃过时间这个障碍,直接达到深情一刻,也会是个比较有趣的尝试。就是把恋情的不同阶段分布在不同的人身上嘛。说到这里,会不会有这样的一个状态呢,文中三个人物,分别处在“恋前”“恋中”“恋后”?他们合成了“恋情”的全部。这三个人物相互间也许是有关联,也许没有,总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放开了去想。
还回来说迎春同学的这篇《初恋》。其中处理最值得人玩味的就是,博远心情的转变是因为“大家复杂的眼神”。这点很有意思。因为显然大家对于博远先前一再陈述的“初恋”有了很现实的怀疑。这种怀疑是对于博远行为本身的反问,是对于他智商的猜疑——
他究竟是一个犯花痴的男子,还是一个情根深种的男人?这苦苦的与过往纠缠不止,究竟是一种痛失美好后的自我惩处,还是经事不够的情商过低?
经此一役,博远实际上形象大跌,他所念念不忘的初恋事实上也一去不返了。
最后清秋把下面这句话送给那些需要或者可能须要舔伤口的人们。因为虽然付出了未必会有收获,但是唯有付出才会有成熟的那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