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念去去
念去去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616
  • 关注人气:1,60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秋闲读七

(2012-09-12 09:45:20)
标签:

杂谈

凝视的目光——评李文明《初恋》
文□冷清秋
  
  李文明同学的《初恋》,写了一个名叫聂清的女子的情感琐事。
  没错,是“琐事”。
  因为情感这东西,无论对于当事人如何天惊地动,在外人看来,也不过是过眼云烟,就那么着。
  尤其是在多年后回想起来,已经渐趋成熟的心智,会有更多不同的判断和较为现实的选择。这就是做为情感另一面的象征的“我”。
  做为当年显然曾经共同追求过那个男孩子的聂清与“我”,在有情与无情,苦苦追求与绝然放弃之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也迎来了各自不同的命运和生活。但作者运用了一个技巧,就是避开“我”的“往事”不提,全文紧追聂清情感的颠簸起伏,最终在结尾,通过“我”的那番带有丝哲理味道的“时机”与“遇到”的感慨,来传达出“我”对于这曾经的过往的感观和结论。
  但真的是这样么?最后一段聂清那番执迷不悟的死心不改,让暗自庆幸做了不同选择的“我”无奈,但会不会也引起了另一个思绪:
  当年之所以没有像聂清一样陷入到这样的泥潭,究竟是自己“理智”,还是仅仅是一种运气——没有遇到自己生命中真正的“严明”呢?
  会让人失去理智的“爱”到底是什么?没有被这样的轰轰烈烈所燃烧,是人生中的一种幸运还是令人惆怅之遗憾?
  没有人知道,没有人可以回答。因为在什么样的时间遇到什么样的人做出什么样的决定,那是一种命运,上天注定,无法更改和选择。
  而这种“遗憾”,这种对于过往和那些或发生或没来得及发生或根本就不会发生的百般揣测,就是文学的生命本源。
  至少,这是我的理解。
    文明这一篇,无论是在主题的呈现还是描述的技巧上,都让我眼前一亮,是一篇可以逐句分析评读的范文。但我不打算这样做,因为冰冷理智的分析,无法替代整体的阅读,好在哪里,最终还是要到文中去找,评论分析只是一个引子,无法真正取代阅读的体验,所以就这样吧。
    最后,“聂清”这个名字,即有“耳”又有清澈的“清”,我想,这种充耳不闻和清澈见底的双重指向,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物那种爱恨交加的复杂心情。因为直面难以抉择的情感时,何人又不是如此呢。
  再次恭喜文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清秋闲读六
后一篇:清秋闲读八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