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秋闲读六
(2012-09-11 09:11:03)
标签:
杂谈 |
时与空的切换——评邱天《初恋》
文□冷清秋
邱天同学这篇《初恋》,整体看着风格有点像电影剧本的梗概。这样处理的好处是,在频繁地切换时空和场景时,得以避免拖泥带水的各种交待,以省下无法缺少的过渡,使得情节变得更精练。
也只有以电影剧本式的表现方式来理解时,才能相对圆满地解释在第一人称的叙事下,为何还会频频可以感知到那一直盘绕在周围的“第三双眼”(无论是从描述还是实际的可能,那双眼多数情况处于“我”的感知之外)。
更为有趣的是,邱天同学这篇,和陈子赤同学的“初恋”以及安晓斯同学上期的作品《诱惑》,都在千多字的篇幅内,做了数次的场景切换,手法却又各不相同,值得关注的是,三种不同的切换,对于文章脉络的流畅和截断,产生了不同程度上的效果。
其中,晓斯的文中,借着对于屋内家居的描述,不断的展开情节的回想和补充,这属于散文化的手法,效果是不同的场景,最终都着落在一间精心布置的小屋内,相互之间配合得体融洽。而邱天的《初恋》,用的是近于电影字幕的效果,那一次次关于年代天空大地和我心情的描述,淡入淡出之间时空改变。因为情节整体上是一个事件,所以这切换之间对于情节的间隔程度要比晓斯的程度大些。子赤同学的“初恋”,用的是小标题,毫无疑问对于情节脉络的隔断作用是最强的,原因也是因为全是零碎片段的回忆,何况主人公还一再的欺骗自我要遗忘,因此彻底在表面隔断情节是一种必要。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同样是场景切换,之所以方法各异,除了不同的作者对于内容的把握外,更重要的依据则是内容的需要。所以,很多时候,一个细节如何处理选择,往往不是好与不好,而是适合不适合恰当不恰当的问题。
这就像是买衣服一样,最终考虑的是适合不适合人,而不是衣服本身如何。同样,情节或是细节或是设计再好,也要服务于主题的表达这个终极意图。
最后我们来谈下本篇的结尾——
因为是“初恋”,所以回忆或是叙述最终要或明或暗地返回现实的当下。邱天这个结尾用了两个布置来保证这种时空切换下的过渡平滑:
先是从妹子出嫁时鞭炮声的刺耳,转回现实说我放下这篇小说关上门窗,通过“噪音的隔绝”巧妙地从过往的回忆脱身回到叙述的现实,这是时空上虚与实的清晰和隔断;然后从妹子离开时我强忍住泪,到最后放下小说的我忍不住泪落当场,这种逻辑上的承接和程度上的压抑与释放,则完成了情感上的不舍和一切终成回忆的最后缝合。
后一篇:清秋闲读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