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得体会总结

(2012-08-06 12:03:08)
标签:

杂谈

心得体会总结
文□冷清秋

  写作上的“学习”是一个自我努力和厚积薄发的过程,靠老师拉,老师拽,甚至老师背,都不是真正恰当的方法。而且,连工作都需要总结,何况是学习。因此,小说写了、甚至写了很多,但是总结和分析做了多少呢?我们经常说要“积累写作的经验”,这个“经验”的“积累”又具体体现在何处?
  既然有心于小小说创作,那么最低限度要学会做一个聪明的学习者,知道自己要去学什么,如何去学。就比如说自己创作上的不足,这个如果自己没有一点感触,非得等到老师开口才“恍然大悟”,那么显然就来得太晚了点。因为这是平时就要做的工作。你可以不晓得如何改进,但是缺点这种东西,是很打眼的存在,也许看不全面,但不会到了看不见的地步。如果真的看不见,那很可能意味着你缺少纵向(自己不同的作品间)和横向(与其他人的作品相比)上的观察和体会。
  另有一些问题,换个角度就会豁然开朗。有些问题,并不需要老师级别的才可以解惑,普通的文友的指点不可小觑。如果同样或是类似的话非要到老师嘴里才能明白和确信,那么这即是对于小小说创作的一种误解,也是一种分析和总结能力的缺乏。因为你一定要明白,小小说最终不是要写给老师看的,它的读者恰是那些“水平不算很高”的普通读者们,或者“水平不算很高”的小小说写作爱好者们。他们的意见就算不中肯或不透彻,但是却极为重要。因为那些代表着真正的阅读感受。但对于一个写手其中的困难之处在于,无法及时有效地收集到普通读者的阅读反馈。所以,那些小小说写作爱好者或是资深的小小说读者的意见就成了唯一可行的意见来源。如果你的小小说是以“写完”或是“发表”为终点,就不用考虑这些,但若是以提高和交流为目的,收集不到有效和足够的反馈,创作就有变成空中楼阁的危险。但这些“意见”或是“感受”可能是纷杂的,甚至时而会相互抵触,这时就需要你用“思考”来破解这些迷雾。只有你进行了持续也许是艰苦的思考后,拿着自己思考的结果或是思考所凝炼出的新的疑团,再去向老师印证或是真正求教。简单来讲,就是你不能把“矿石”,而是要拿提炼出来的“生铁”。这即是对自我的锻炼,也是为了获得“和老师在更高一个层面上交流”可能的必须。因为一个低水平的问题,只会获得一个低水平的讲解,一个高水平的问题则甚至会激发老师的灵感。所以诸如“如何写好小小说”、“我的小小说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我的小小说修改完了不知道改得好不好”等等这些都不算是很恰当的,也许不是最糟的,但真得不合适。好的问法可能会是这样的:“如何写好小小说可能不容易一下讲明白,那么一篇小小说是如何被写坏了的呢?或者是‘一篇坏的小小说是如何炼成的’?”这样来问,即使最终没有获得正面回答,但是也足够调动回答者的思维了。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无法回避,就是向一般性的读者请教,会获得一些“无效”的评论或是注满了水份的指点,有时比例还相当愁人。然而事出都有因,究竟是你的态度不够诚恳,还是对方的水平实在太次呢?有一个问题我想很多人可能都没有意识到,就是水平再不行的读者,也是读着名家大作成长起来的。他们也许谈不上什么创作水准,但是阅读的眼力却是存在甚至是不可小视。因此,你可以说他们是“面无表情的一群人”,对于你的努力和改进视而无睹,但是他们却又是最为基准的海平面,不偏不倚。因此丢掉怀疑和不信任,虚心请教慎重对待吧,他们不够专业甚至是混乱的意见,都是含金量或大或小的矿石,你要像一个矿工一样去研磨,而不要总指望像在大马路上直接捡到人民币。也许你会说我很真诚地请教了啊,问题是,相互的信任需要点时间,另外,真诚与否不是靠打几个客气连连的字或是弄一堆好听的句子就能够完成的。
  最后,创作是一种很个性化的活儿,它需要的不是权威见解,而是独特体验。就像文学上有些流派一样,极端的甚至相互的创作理念根本就是相斥的,但是却又各领风骚数十年。如果你能深刻领会这一点,那么你就能理解到为何上面说了那么多,都是在强调写作者本人的思考和自行总结。老师是存在着的,但只是灯塔,老师只能把那些进行了充分思考的学生引入境地,而对于那些还没有真正意识到“自我”才是创作的主体的学生,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等着你想明白,然后不再懈怠主动追赶上来。所以,老师对于我们的真正意义在于启发,在于打开你思维里的死结,在于和你分享某种的心得和创作理念,但唯独不是要告诉你一个这样或那样的结论或者结果。他们可以给你指引方向,却无法像地图那样告诉你如何通达文学的最后殿堂,因为,他们也同样跋涉在这条没有尽头的路上。
  你问目的地在哪儿?回答只能也必然是:在前方。这不是要告诉你有多遥远,而是说需要你努力跟上前来。所以,不要总问老师为什么不说话,而要看一下,我们是否在原地站得太过于长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